同沈生京李生舒華宿清涼庵
我從炎海來,乃至清涼境。陰壑草樹寒,絕頂天風勁。
幽懷自茲開,老眼亦一騁。白云生洞口,遠與諸村映。
曠哉天地間,此道誰略領。休文耽苦吟,李生習禪定。
相對寂無言,意與山俱靜。夜深清磬發,塵夢倏然醒。
我從炎海來,乃至清涼境。陰壑草樹寒,絕頂天風勁。
幽懷自茲開,老眼亦一騁。白云生洞口,遠與諸村映。
曠哉天地間,此道誰略領。休文耽苦吟,李生習禪定。
相對寂無言,意與山俱靜。夜深清磬發,塵夢倏然醒。
我從炎熱的南方而來,來到這清涼的所在。背陰的山谷里草樹透出寒意,山頂的天風強勁。幽遠的情懷從此展開,老眼也得以舒展遠眺。白云從洞口升起,遠遠地與各個村莊相映。天地之間如此空曠,這其中的意趣有誰能領會?沈生沉溺于苦吟,李生專注于禪定。相對而坐寂靜無言,心意與山巒一同寧靜。深夜里清越的磬聲響起,塵世的夢忽然驚醒。
炎海:指炎熱的南方地區。
陰壑:背陰的山谷。
天風:山頂的風。
幽懷:幽遠的情懷。
耽:沉溺、專注。
禪定:佛教用語,指坐禪入定。
清磬:寺廟中清脆的磬聲。
塵夢:塵世中的虛幻之夢。
此詩為詩人與友人沈生(休文)、李生(舒華)同宿清涼庵時所作。詩人從炎熱的南方來到清涼之地,與友人共賞山間清幽,通過記錄此次游歷的所見所感,展現對自然之趣的領悟。
詩中描繪與友人同宿清涼庵的經歷,以清涼之景反襯塵俗之擾,通過環境與人物活動的刻畫,突出對寧靜心境的追求,語言質樸,意境幽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禪意的深刻體會。
黃花隨處隱天流,
萬壑清風一夜秋。
可是謫仙緣未滿,
不妨還作此山囚。
九畹曾無舊日春,
都隨蕭艾混泥塵。
秋風冷淡山籬下,
惟有黃花是故人。
三城兩水隔風煙,一道長虹氣萬千。
自古名邦此吾土,幾年幽抱蕩晴川。
身凌綠樹紅房遠,詩羨白云黃鶴仙。
滾滾浪沙淘不盡,今朝人物又明天。
老鴉關,仰樹間。
靈卜西去何當還。
江外水不凍,今年寒復遲。
眾芳且未歇,近臘仍裌衣。
載酒適我情,興來趣漸微。
方舟大川上,環酌對落暉。
兩片青石棱,波際無因依。
三山安可到,欲到風引歸。
滄溟壯觀多,心目豁暫時。
況得窮日夕,乘槎何所之。
一為彈冠仕,遂廢東皋田。
不至二千石,行登四十年。
羈游無定許,鬢發欲蒼然。
萬里南江路,春風棹客船。
野澗江灣三兩枝,一時清絕破愁思。
纖纖弄蕊霜秋里,滴滴開花葉落時。
借問哦詩記幽夢,何如把酒對東籬。
不然采向林逋廟,并與寒泉薦一卮。
五柞宮中臘盡,萬年枝上霜清。
沈香火底坐吹笙。玄圃樓臺不瞑。
蕊女金釵剪燭,花奴玉導挑燈。
紅兒酒渴嚼春冰。忽報景陽鐘應。
草團風送雁歸聲,孤負春深雨未晴。
戴笠獨行韓大伯,到門不見李先生。
若非策蹇尋花笑,定是攜詩倩鶴評。
為語小童多汲水,明朝清曉待余烹。
新腔金譜翻歌舞。倦倚鸞笙移雁柱。
扶酲休去倚闌干,特地香濃花滿樹。
寸心可奈天涯去。已忍蓬山隔煙霧。
不須攜手共黃昏,拚得韶華無擲處。
不從時俗戀虛名,
一片丹誠護眾生。
滌得人間污垢盡,
出山何遜在山清。
暖堂新構侵云表,
桂月松風常滿抱。
玉燭光中靜應時,
言前妙唱般陽道。
混一開群策,憂勤損萬年。
衣冠藏禹穴,歷數襲堯天。
密定詒謀議,難留厭世仙。
烏號攀莫及,有淚徹淵泉。
叨陪詩禮事嚴翁,長少雖殊志氣同。
窗外唔咿芹泮月,花邊吟詠舞雩風。
愧予尚作雞群鶴,羨子應為鯉化龍。
歸去簡編加用力,青云路上蚤相逢。
垂虹亭畔論交日,
黃歇城邊買醉時。
一自鳩茲江上去,
暮云春樹盡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