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散步六絕 其五
病疏酒盞傍茶甌,
一獨醒中起百憂。
七尺之軀三寸舌,
問渠小大若為謀。
病疏酒盞傍茶甌,
一獨醒中起百憂。
七尺之軀三寸舌,
問渠小大若為謀。
因病疏遠了酒杯而親近茶盞,獨自清醒時心中涌起諸多憂慮。七尺高的身軀與三寸長的舌頭,試問它們大小該如何謀劃?
疏:疏遠,遠離。
傍:靠近,貼近。茶甌(ōu):茶碗。
獨醒:化用屈原《漁父》中“眾人皆醉我獨醒”,指獨自保持清醒。
七尺之軀:古代成年男子身高約七尺(約1.6米左右),代指人的身體。
三寸舌:指能言善辯的口才,典出《史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渠:代詞,指“七尺之軀”與“三寸舌”。若為謀:如何謀劃,怎樣安排。
此詩為作者病中散步時所作。病體虛弱之際,作者遠離酒盞、親近茶甌,在清醒中反觀自身,由軀體與口舌的‘大小’差異引發對生命與能力關系的思考,反映了病中特有的敏感與哲思。
全詩以病中生活細節切入,通過‘酒盞’到‘茶甌’的轉換、‘獨醒’引發的百憂,以及對身軀與口舌的設問,層層遞進地展現病中對生命與自我價值的審視,語言平實而意蘊深遠,是宋代文人病中抒懷的典型之作。
金枝羽部徹清歌,瑤臺肅穆笙磬羅。諧音遍響合明意,萬類昭融靈應多。
烽燧全消大漠清,弓刀閑掛只春耕。瓜期五載如彈指,誰怯輪臺萬里行。
素娥昔日宴仙家,醉里從他寶髻斜。遺下玉簪無覓處,如今化作一枝花。
驄馬出番禺,青春畏簡書。蓮峰迎玉節,椰葉拂雕輿。按部唐封舊,觀風越吏馀。鳴琴音尚遠,攬轡意何如。
源流真有自,閩楚各為生。世代于今合,江山與我盟。孤舟西溯念,雙雁北飛情。黃鶴樓前水,凄其動別聲。
稍久梅黃雨,新晴麥熟天。寸懷煎百慮,一病費三年。方冊強遮眼,短窗時送眠。三生償業盡,四體合安便。
煙霞癖入膏肓,天地容吾疏放。不須按拍彈弦,自有漁歌牧唱。
高閣微風不動簾,晚云時送雨纖纖。烏求墜子窺深草,燕接飛蟲拂近檐。碧盌行茶冰共進,青盤盛果酒頻添。秖慚素食承優渥,已分清心破酷炎。
多奇多能祖孝徵,能賦能詩裴讓之。
一著能回一局棋,仙即妙處只些兒。點開活眼分生殺,不作窮忙死馬醫。倒卻門前剎竿著,一把推出誰藏縮。工夫磨琢老成人,圓陀陀地無棱角。
姚魏匆匆已過時,山丹萱草不禁詩。回頭笑問朱都史,玉葉霜花恨較遲。
雙鷺飛飛高復低,復低飛下近山溪。一聲樵唱山前路,卻又飛歸翡翠西。
南州高士九峰居,文史滔滔足歲除。濟世權為養生論,憤時當得絕交書。黃虞高唱酬孤竹,兄弟同懷有二疏。更喜椿庭枚朝歲,年來康健得如初。
赤闌橋畔粉墻東,杏子花開樹樹紅。自是陌頭春色好,賞心不與故園同。
雌猿失子易腸斷,一聲哭向秋天滿。哀哀寡婦聲與同,膝下嬌兒抱未煖。多日糟糠不下咽,猿叫未終妾已絕。魂逐兒行秋復春,妾今與兒為一身。兒有死母勝生母,得免湯火當黃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