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敦夫游粵還閩以詩言別次來韻贈之
相逢白眼撐高天,骯臟風塵不受憐。
衰殘我是張十二,邁秀君為員半千。
四海交窮惟守黑,千秋業就獨思玄。
國門豈是書縣處,努力懸書日月邊。
相逢白眼撐高天,骯臟風塵不受憐。
衰殘我是張十二,邁秀君為員半千。
四海交窮惟守黑,千秋業就獨思玄。
國門豈是書縣處,努力懸書日月邊。
我們相逢時,你以白眼傲視,氣宇軒昂似要撐起高天,在污濁的塵世中剛直不阿,不乞求他人憐憫。我已衰老殘敗,就像那落魄的張十二;而你風華正茂、優秀出眾,如同員半千一般。在這世上交友艱難,我只能堅守自己的原則;你若能成就千秋大業,需獨自思索深奧的道理。國門并非是可以懸掛書籍揚名之處,你要努力將自己的聲名傳于日月之旁。
白眼:表示對世俗的不屑。阮籍能為青白眼,見凡俗之士,以白眼對之。
骯臟:這里指剛直倔強。
張十二:唐代詩人張籍,排行十二,一生坎坷不得志,此處作者自比張籍,感慨自己的衰殘境遇。
員半千:唐代文人,本名余慶,對答如流,被贊為“五百年一賢”,這里用來稱贊對方才華出眾。
守黑:出自《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意為保持暗昧、柔順的處世態度,堅守自己的原則。
思玄:指思索深奧的道理。
國門書縣:典出《呂氏春秋》,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公布于咸陽城門,稱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這里表示在一般地方揚名。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從詩題可知,友人林敦夫從廣東游歷回到福建,以詩與詩人告別,詩人依其來詩的韻腳回贈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些不如意之處,詩人借此詩既抒發自身感慨,也對友人表達期望。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友人的贊賞與鼓勵。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情感飽滿,將自身感慨與對友人的期許巧妙融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廣泛影響,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個性和深厚的文學功底。
一夕曾留宿,終南搖落時。
孤燈岡舍掩,殘磬雪風吹。
樹老因寒折,泉深出井遲。
疏慵豈有事,多失上方期。
梅樹與山木,俱應搖落初。
柴門掩寒雨,蟲響出秋蔬。
枯槁彰清鏡,孱愚友道書。
刊文非不朽,君子自相于。
英雄典宥州,迢遞苦吟游。
風宿驪山下,月斜灞水流。
去時初落葉,回日定非秋。
太守攜才子,看鵬百尺樓。
未知游子意,何不避炎蒸。
幾日到漢水,新蟬鳴杜陵。
秋江待得月,夜語恨無僧。
巴峽吟過否,連天十二層。
孤城易水頭,不忘舊交游。
雪壓圍棋石,風吹飲酒樓。
路遙千萬里,人別十三秋。
吟苦相思處,天寒水急流。
路多楓樹林,累日泊清陰。
來去泛流水,翛然適此心。
一披江上作,三起月中吟。
東省期司諫,云門悔不尋。
關西又落木,心事復如何。
歲月辭山久,秋霖入夜多。
鳥從井口出,人自洛陽過。
倚仗聊閑望,田家未剪禾。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平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何故謁司空,云山知幾重。
磧遙來雁盡,雪急去僧逢。
清磬先寒角,禪燈徹曉烽。
舊房閑片石,倚著最高松。
草合徑微微,終南對掩扉。
晚涼疏雨絕,初曉遠山稀。
落葉無青地,閑身著白衣。
樸愚猶本性,不是學忘機。
擁策背岷峨,終南雨雪和。
漱泉秋鶴至,禪樹夜猿過。
高頂白云盡,前山黃葉多。
曾吟廬岳上,月動九江波。
石樓云一別,二十二三春。
相逐升堂者,幾為埋骨人。
涕流聞度瘴,病起喜還秦。
曾是令勤道,非惟恤在迍。
疏衣蕉縷細,爽味茗芽新。
鐘絕滴殘雨,螢多無近鄰。
溪潭承到數,位秩見辭頻。
若個山招隱,機忘任此身。
曲江春水滿,北岸掩柴關。
只有僧鄰舍,全無物映山。
樹陰終日掃,藥債來年還。
猶記聽琴夜,寒燈竹屋間。
羨君休作尉,萬事且全身。
寰海多虞日,江湖獨往人。
姓名何處變,鷗鳥幾時親。
別后吳中使,應須訪子真。
月向南臺見,秋霖洗滌余。
出逢危葉落,靜看眾峰疏。
冷露常時有,禪窗此夜虛。
相思聊悵望,潤氣遍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