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鳳凰臺
瓦官上下登臨地
銅渾周遭氣序哀
古寺斜陽人獨到
高臺何日鳳飛來
九淮疏鑿通王氣
六代興亡問劫灰
故老只今西眷淚
明堂誰折漢京才
瓦官上下登臨地
銅渾周遭氣序哀
古寺斜陽人獨到
高臺何日鳳飛來
九淮疏鑿通王氣
六代興亡問劫灰
故老只今西眷淚
明堂誰折漢京才
瓦官寺上下是登高望遠的所在,銅渾儀周圍時序流轉滿是哀傷。古寺映著斜陽我獨自前來,鳳凰臺何時能有鳳凰飛回?淮水支流疏通曾連通帝王氣象,六朝興衰只剩劫后余灰可訪。故舊老者如今向西垂淚,朝廷誰能選拔京城的賢才?
瓦官:瓦官寺,南京古剎,東晉時建,為佛教名寺。
銅渾:銅制渾天儀,古代觀測天體的儀器,此處代指天文歷法。
氣序:節氣、時序,指時間流轉。
劫灰:佛教術語,指劫火(毀滅世界的大火)后的余灰,喻指戰亂或災禍后的殘跡。
故老:年老的故舊、舊臣。
西眷:向西顧念,可能指對故都或舊朝的懷念。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場所,此處代指朝廷。
漢京:漢代都城長安、洛陽,借指本朝京城。
此詩應為詩人于重陽節(九日)登南京鳳凰臺時所作。鳳凰臺為六朝勝跡,因傳說有鳳凰翔集而得名。詩中提及“六代興亡”,當是詩人面對歷史遺跡,聯想起六朝更迭的往事,結合當時社會可能存在的動蕩或人才不遇的現實,觸景生情而作。
全詩以登高為線索,由眼前之景切入,回溯六朝興衰,借“劫灰”“故老”等意象,將歷史感慨與現實關懷結合,既嘆歷史無常,又憂人才不舉,體現了詩人深沉的家國情懷與歷史意識。
繡簾卷,沉煙細。
燕堂深,玳筵初啟。
庭下芝蘭,勸金卮,有多少雍容和氣。
黎邱老魅慣施奸,壯士從來與抗顏。
背水韓軍知死戰,爭功番將恥生還。
重輪激險飛如箭,濁浪排空立似山。
大敗居然成小勝,班超何幸返陽關。
緹室才吹六管灰,
驀然生意牡丹開。
春風欲啟東皇駕,
先遣天香導引來。
溪路迢迢繞碧峰,
白云迷卻舊行蹤。
買舟歸去山中住,
終日茆亭坐聽松。
結發事明主,忠義諒獨持。出門遠眺望,荊棘生路岐。
路岐阻且深,惆悵何所之。中心既不回,艱危何足辭。
不暇恤其躬,安能顧所私。譬彼東流川,九折常如茲。
昔為志士模,今為壯士規。寸心明白日,比德千園葵。
灼灼園中葵,結根高樹林。綠葉甤紫芬,芳華人所欽。
白日豈不照,高林蔽其陰。中懷抱赤素,誰為見予心。
予心何足惜,惜此日西頹。白日如可待,高林有時摧。
花落花開,春長春短。游絲裊裊東風軟。
美人獨立正無聊,往來鳳子情偏眷。
芳草神迷,海棠夢暖。亂紅如雨揮羅扇。
愁他化作彩云歸,卻教飛入鵝溪絹。
嶺岫嵚崎路渺茫,畫工摹寫各舒長。
云峰四起添山色,竹樹重陰致夏涼。
最愛蕭疏隨意筆,可稱流動賞心方。
依稀巖洞神仙住,那得閒情問草堂。
平章功罪吾豈敢,惟惜大王失一籌。
破釜曾經成壯舉,錦衣實已誤雄謀。
八千子弟能同死,百二關河不可收。
至竟江東歸未得,楚歌聲起使人愁。
濃淡云容頃刻非,
雨絲絲里日光微。
黏天甓社湖中水,
坐看風帆葉葉飛。
蓬萊學士有家聲,
易退難忘舊殺青。
萬卷饒君相似處,
此生不讀膳夫經。
樓外江山無限好,
二年能得幾回看。
不辭晨起立秋風,
為愛濃芳露滿叢。
若比洛陽花盛品,
萬枝開遍瑞云紅。
別緒三秋迥,書來慰夢思。林中醒酒后,河畔倚舟時。雪靜關山影,云生澗壑姿。歲寒無可贈,惟有折松枝。
有懷江左彥,夙昔共蘭襟。報國青萍器,承家玉樹林。郎曹雙管舊,禁漏五云深。無恙西山色,猶堪柱笏吟。
浪宿茱萸灣上舟,
鹡鸰猶似在沙頭。
檢書君掩琴亡淚,
零落璚花十二秋。
小辟園林草自芟,荔枝垂實高低咸。等閒竹塢云深鎖,拋擲蔬畦霧半緘。泛泛落花魚吸浪,遲遲晴日燕呢喃。園丁好砌池邊石,待我持竿釣碧巖。
山園春雨徑宜芟,檻外浮煙樹樹咸。抱甕誰為三徑主,賞春莫寄八行緘。何時搕酒攜朋去,共聽樵歌和鳥喃。物色春光容易老,日長惟有翠云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