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獺江東渡,寄家兄蔭堂
書劍飄零逐轉蓬,閩南三度荔枝紅。千金散盡貂裘敝,一笑歸帆掛海風。
海風浩浩海天暮,擊汰揚舲從此渡。漁郎有意住仙源,桃源暗認重來路。
書劍飄零逐轉蓬,閩南三度荔枝紅。千金散盡貂裘敝,一笑歸帆掛海風。
海風浩浩海天暮,擊汰揚舲從此渡。漁郎有意住仙源,桃源暗認重來路。
帶著書劍漂泊,如蓬草隨風流轉,在閩南已見三次荔枝紅熟。千金散盡,貂皮大衣也已破舊,笑著掛起歸帆,乘海風踏上歸途。海風浩蕩,海天籠罩暮色,劃動船槳揚起輕舟從此渡過。漁郎有意長住這仙源之地,暗記著桃花源重來的路徑。
書劍:文才與武藝,古代文人隨身攜帶書和劍,象征文武兼備。
轉蓬:隨風飄轉的蓬草,比喻漂泊無定。
閩南三度荔枝紅:閩南荔枝每年夏季成熟,三次紅指滯留三年。
千金散盡:化用李白‘千金散盡還復來’,指錢財耗盡。
貂裘敝:貂皮大衣破舊,典出《戰國策》蘇秦故事,形容落魄。
擊汰:敲打水波,指劃船;揚舲(líng):揚起船帆,代指輕舟。
仙源、桃源:均用陶潛《桃花源記》典故,代指理想樂土。
詩為作者自獺江(今福建晉江一帶)東渡時寄給兄長蔭堂所作。結合‘閩南三度’推測,作者在閩南滯留三年,歷經漂泊困頓后歸鄉,途中寄詩表達歸心及對安寧生活的期待。
詩記錄閩南漂泊三年后歸鄉途中的所見所感,通過漂泊艱辛與歸鄉釋然,以及對桃源生活的向往,展現游子復雜心境,語言質樸,用典自然,情感真摯。
一江春水只流東,六代繁華似夢中。多謝垂楊與垂柳,依依猶向景陽宮。
滿擁清光上畫樓,新妍銷得十分憂。誰將大地山河影,坐任妖蟆吞吐休。天若有情應墮淚,心猶未死肯忘仇。雷門布鼓終何救,劍決浮云快一抽。
胡笳蕭瑟入榆關,河岳支離安若磐。南苑傳薪人事代,北風倚戶物華殫。林疏鵲立吟猶苦,日迥樓高覺未寒。又眺玲瓏西嶺雪,但同去歲一般看。
沈郎征事近何如,旗鼓蕭翁尚有余。嗒爾相看無一句,可能消盡腹中書。
上都頻見歲華陰,偃息由來本茂林。醉若有鄉須裂地,吏如逢隱即投簪。銜無窶數知容冗,病似支離亦挫針。況自疏家兄弟約,他年擉鱉故溪潯。
丹墀生細草,紫殿納輕陰。曖曖巫山遠,悠悠湘水深。徒歌鹿盧劍,空貽玳瑁簪。望君終不見,屑淚且長吟。
詔頒英簜促鋒車,暫借長才按轉輸。昔嘆當年無李牧,今知江左有夷吾。休論足食為先策,自是平戎在用儒。來歲春風三月暮,沙堤隱隱接云衢。
海上東來住此津,釣裘久數喜逢春。休疑水月十年廦,原是江湖一散人。世態隨時觀尺蠖,聲名于我本浮云。溪前拈起逍遙語,卻笑無聞亦有聞。
石壁斜臨玄武湖,中開天府貯民圖。文魚在藻承皇澤,來傍龍舟夜吐珠。
西行怪道懶于云,方朔原來為細君。但得玄珠生老蚌,何勞飛舄渡河汾。
觀水水初涸,登山山漸寒。水涸尚可汲,山寒磨衲單。衣單當徹骨,汲井領斜看。誰把茱萸酒,憑誰為整冠。菊花開燦爛,澗水急潺潺。何處不相似,狂歌到日殘。
有一古老叟,胸中羅星斗。許朕作君王,果應仙人口。賜官官不愿,子金金不受。持此一握扇,四海遂行走。
昔有秦越人,視疾見肺腑。死者能還生,芳名播今古。悠悠千載后,疇能踵其武。吳門有佳士,早歲掇簪組。拜官貳廷尉,平反絕冤苦。朅來謫平城,酸苦甘自茹。閑將調元手,為民起疲瘦。災疢驗六氣,腠理明三部。橘井貯香泉,杏林盎時雨。仁慈自此施,夙志良不負。宗藩抱微疴,俗醫弗能愈。延君來治之,審證究厥緒。外邪既蕩滌,內虛亦滋補。神觀漸復初,有如魚脫罟。酬勞具束帛,舁酒配肥羜。君乃拂衣行,視之等鴻羽。紛紛衒術徒,規利若市賈。君誠賢于人,馀子奚足語。乃摛云錦章,飄然鸞鳳舞。醫道題洞明,美號自茲舉。永媲古人傳,名垂在寰宇。
行散到古院,翛然遇真師。落日澹眉宇,清霜疏鬢絲。飯溫初煮石,丹冷舊封泥。嗒坐渾無語,蟬聲秋樹枝。
飛騎如云塞北回,六朝春色雪中開。行人莫折臺城柳,曾沐先皇雨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