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焦山淇上人見廣祐
云團廣祐盡愁城,
未必心肝鐵打成。
話著石公山下事,
定如猿叫第三聲。
云團廣祐盡愁城,
未必心肝鐵打成。
話著石公山下事,
定如猿叫第三聲。
廣祐所在之處被愁云籠罩,仿佛一座愁城;人心未必都是鐵石所鑄,難掩愁緒。若說起石公山下的往事,定會像那猿猴哀鳴第三聲般悲切。
愁城:形容充滿愁緒的地方,此處指廣祐所處的環境或心境。
鐵打成:比喻鐵石心腸,此處反其意,強調人心并非無情。
石公山:具體所指待考,可能為焦山附近或廣祐相關之地,代指往事發生的地點。
猿叫第三聲:化用古代典故(如《水經注》載“猿鳴三聲淚沾裳”),以猿鳴喻悲切之情。
此詩為送別焦山僧人淇上人前往見廣祐所作。具體創作時間、地點無明確記載,推測為詩人因友人遠行,聯想到廣祐所處的愁郁環境,借詩傳遞對二者的關切。
全詩以“愁城”起興,通過反詰與用典,委婉表達對廣祐內心愁緒的理解與同情,語言凝練,情感真摯,展現了宋代送別詩含蓄深沉的特點。
劍門南面樹,移向會仙亭。
錦水饒花艷,岷山帶葉青。
文君慚婉娩,神女讓娉婷。
爛熳紅兼紫,飄香入繡扃。
古往今來恨莫窮,不如沈醉臥春風。
雀兒無角長穿屋,
閑思郭令長安宅,草沒匡墻舊事空。
腸斷將軍改葬歸,錦囊香在憶當時。
年來卻恨相思樹,霓裳舊曲飛霜殿,夢破魂驚絕后期。
洪流盤砥柱,淮濟不同波。
莫訝清時少,都緣曲處多。
遠能通玉塞,高復接銀河。
大禹成門崄,為龍始得過。
左右澄漪小檻前,直堤高筑古平川。
十分春水雙簷影,坐來暗起江湖思,速問溪翁買釣船。
齒發那能敵歲華,早知休去避塵沙。
鬼神只闞高明里,贈君吉語堪銘座,看取朝開暮落花。
綠鬢先生自出林,孟光同樂野云深。
躬耕為食古人操,
君看黃閣南遷客,一過瀧州絕好音。
翠染瑯玕粉漸開,東南移得會稽栽。
游絲掛處漁竿去,王猷舊宅無人到,抱卻清陰蓋綠苔。
十二瓊樓鎖翠微,
暮霞遺卻六銖衣。
桐枯丹穴鳳何去,
君王魂斷驪山路,
且向蓬瀛伴貴妃。
綠樹多和雪霰栽,
長安一別十年來。
王侯買得價偏重,
滄洲春暮空腸斷,
畫看猶將勸酒杯。
今日狂風揭錦筵,預愁吹落夕陽天。
閑看紅艷只須醉,良時雖作鶯花主,
白馬王孫恰少年。
日下征良匠,宮中贈阿嬌。
瑞蓮開二孕,瓊縷織千條。
蟬翼輕輕結,花紋細細挑。
舞時紅袖舉,纖影透龍綃。
點蠟燒銀卻勝栽,九華紅艷吐玫瑰。
獨含冬夜寒光拆,
貪膏附熱多相誤,為報飛蛾罷拂來。
爛銀基地薄紅妝,羞殺千花百卉芳。
紫陌昔曾游寺看,多著黃金何處買,輕橈挑過鏡湖光。
門巷蕭條引涕洟,遺孤三歲著麻衣。
綠楊樹老垂絲短,平生欲獻匡君策,抱病猶言未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