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四十首 其十七
淚以劬勞下,吟為曾閔思。
未將封樹合,空誦蓼莪為。
綵舞三遷地,庭趨七諍時。
最饒綸綍貴,一倍負恩私。
淚以劬勞下,吟為曾閔思。
未將封樹合,空誦蓼莪為。
綵舞三遷地,庭趨七諍時。
最饒綸綍貴,一倍負恩私。
淚水因父母的辛勞而落下,吟詩是因對曾參、閔損那樣的孝子的追思。還未能完成在父母墓上封土植樹的事,只能空自吟誦《蓼莪》。曾有像老萊子彩衣娛親般的歡樂,也有在父母面前接受教誨、勸諫父母的時刻。即便擁有再多的恩寵榮耀,也更覺得辜負了父母的恩情。
劬勞:指父母養育子女的勞苦。
曾閔:曾參和閔損,都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行著稱。
封樹:在墳墓上封土植樹,古代士以上的葬禮。
蓼莪:《詩經·小雅》篇名,表達子女對父母的感恩與悼念。
綵舞:指老萊子年七十著五彩衣為兒戲以娛雙親。
三遷地:孟母為教育孟子,三次遷居。這里泛指良好的家庭環境。
庭趨:指在父親面前小步快走,以示恭敬。
七諍:多次勸諫。諍,直言規勸。
綸綍:指皇帝的詔書,這里代指恩寵榮耀。
恩私:指父母的恩情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可能是詩人在父母離世后,回顧往昔,感慨自己雖有一定的地位和榮耀,卻未能更好地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而創作。當時社會重視孝道文化,詩人受此影響,對自己未能盡孝深感自責。
這首詩主旨圍繞孝道,通過用典和對比,表達對父母的感恩與愧疚。它體現了古代文人對孝道的重視,在弘揚傳統孝道文化方面有一定意義。
散朗神情,幽閑風氣,于今閨閣誰匹。豪寄魚肌,健臨貍骨,釵腳想應斯跡。瀾翻千字。更首尾、精神如一。天壤王郎爭信得,墨云生劈。卻念才人堪惜。莽天公、有名無實。三寸管、真視萬年雞肋。自笑填詞空老,難寫盡、青衫舊消息。何意書生,佳人能識。
故人別家游河朔,莫厭山高尊酒薄。明朝一艇下長川,亭際空馀松子落。朗吟亭下莓苔綠,對酒那知春句足。為君拈起紫鸞笙,強把燕歌吹一曲。
內變方乘外侮憂,掀天波浪截橫流。忽驚車鬼方涂豕,始信冠人盡沐猴。猿鶴化來山月黑,鸛鵝聲亂陣云浮。滄桑再見田橫島,錯計燕云十六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
歸心已逐晚云輕,又見越中長短亭。十里水邊山下路,桃花無數麥青青。
許下多名士,朱公盛德人。懷文深自匿,謀道不求伸。雅望臺中妙,宣恩劍外春。聊憑巴漢水,一洗九街塵。星使出文昌,仍分古華陽。過家真晝繡,擁節異懷章。泛應超馀刃,深心即道場。前旒須獻納,早晚侍明光。
不見批鱗今柱史,曾聞制錦舊神君。洪都太守真堪憶,對酒憐才日未曛。
萬樹爭夔閣,千山急劍州。我來八月節,登此百年樓。地逼巴渝盡,天包楚鄧流。何堪復吹笛,風雨及深秋。
歷遍崎嶇徑,峰巒總不群。馬驚穿澗水,樹款宿山云。怪鳥名難識,幽花路未分。隔溪樵子唱,一曲遠先聞。
涼飆生玉宇。黃花曉凝露。汀蘋岸蓼秋將暮。登高開宴俎。傳杯興逸,分詠得句。思戲馬、長懷古。東籬候酒人何處。芳尊須送與。
湖畔柳,一抹碧苕苕。畫槳輕搖春水曲,微風低度玉人簫。煙外酒旗飄。
驟點翻荷葉,依然放夕曛。池收將退水,風揭欲開云。槐樹疏陰潤,蟬聲遠唱聞。憑軒舒望眼,野色許平分。
時菊碎榛叢,地僻柴門靜。誰道村中好客稀,明月和清影。天地一蘧廬,夢事慵思省。若個知余懶是真,心已如灰冷。
占填詞福分,山宜瘦,水宜肥。祗閣筆樓心,曉妨鸞咒,夜畏貍知。相思。梅梢褪雪,怕畫闌、煙砌已都移。悵望紅簫拍短,涌將白練裙題。烏衣。嚼曲似卿,稀純想,乍容飛。要圣不勞心,仙為搔背,佛只低眉。催歸。十三番舶,向龍堂、喚個鯉魚騎。盼殺西冷畫槳,小眉人瘦蘭磯。
悄意難描,幽情誰見,久無人賦雙文。梧影單衫,閑中驗取腰身。蕭生作意經營。寫濃香、不著些顰。曾波橫溜,淺櫻忍笑,活現伊人。書簾小暇,妝閣清歡,釵邊翠滑,鏡里紅分。欹床凝睇,心苗全染幽芬。道不銷魂。相看處、遞盡溫存。問真真。他年好憶,月想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