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有懷坡公作次南城師韻
秋云覆地古剎荒,寺門一榜鸞鳳翔。眉山正氣何堂堂,千載翰墨留清香。
當時讒人正高張,群飛刺天蔽太陽。貝錦潛織巧異常,黨人碑首司馬光。
公也遠投蛟蜃鄉,慷慨度海鼉為梁。乃心無日忘廟廊,矯如勁柏含秋霜。
陶詩柳集壯行裝,朝云叔黨慰凄涼。餐霞臥月南斗旁,脫屣富貴如毫芒。
念公蚤歲厄舒王,南來禍始蔡與章。坎坷百折氣彌昌,泉源萬斛無盡藏。魑魅逢迎又何妨,羅浮天半同青蒼。
秋云覆地古剎荒,寺門一榜鸞鳳翔。眉山正氣何堂堂,千載翰墨留清香。
當時讒人正高張,群飛刺天蔽太陽。貝錦潛織巧異常,黨人碑首司馬光。
公也遠投蛟蜃鄉,慷慨度海鼉為梁。乃心無日忘廟廊,矯如勁柏含秋霜。
陶詩柳集壯行裝,朝云叔黨慰凄涼。餐霞臥月南斗旁,脫屣富貴如毫芒。
念公蚤歲厄舒王,南來禍始蔡與章。坎坷百折氣彌昌,泉源萬斛無盡藏。魑魅逢迎又何妨,羅浮天半同青蒼。
秋云籠罩大地,古老的寺廟一片荒涼,寺門的匾額題字如鸞鳳般飛揚。眉山蘇軾的正氣是多么堂堂,千年后墨跡仍留存著清香。當時進讒的小人正囂張,群起如惡鳥遮天蔽日。他們暗中編織的讒言精巧異常,元祐黨籍碑首列的是司馬光。蘇公遠謫到蛟蜃出沒的蠻荒,慷慨渡海時以鼉為橋梁。他心中無時不記掛朝廷,剛直如勁柏傲立秋霜。帶著陶潛詩、柳集壯行,朝云與叔黨慰藉凄涼。在南方星空下餐霞臥月,視富貴如毫毛般輕揚。想公早年受困于舒王(王安石),南來之禍始于蔡確與章惇。雖歷經坎坷百折不撓,精神如萬斛泉源無窮盡。即便小人逢迎又何妨,與羅浮山同享青天蒼蒼。
六榕寺:廣州著名古剎,蘇軾曾為其題“六榕”榜。
坡公:指蘇軾(號東坡居士)。
次韻:和詩時按原詩韻腳順序用韻。
鸞鳳翔:形容蘇軾書法筆勢飛動如鸞鳳。
貝錦:比喻誣陷的讒言,典出《詩經·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貝錦”。
黨人碑:北宋蔡京將司馬光等309人列為“元祐黨人”,刻碑禁其子孫為官。
蛟蜃鄉:指海南,古人認為是蛟(龍類)、蜃(大蛤)出沒的偏遠之地。
鼉為梁:傳說蘇軾渡海時,有鼉(鱷魚)浮出為橋,形容渡海之艱難。
陶詩柳集:陶淵明、柳宗元的詩文集,蘇軾貶謫時常研讀以自勉。
朝云、叔黨:蘇軾妾王朝云、子蘇過(字叔黨),隨其貶謫并給予慰藉。
蚤歲厄舒王:指蘇軾早年因反對王安石(封舒王)變法而受排擠。
蔡與章:蔡確、章惇,北宋權臣,曾主謀迫害蘇軾。
羅浮:山名,在廣東,蘇軾貶粵時曾游,有“羅浮山下四時春”詩句。
詩人游歷廣州六榕寺時,見蘇軾題榜仍存,聯想到其貶謫海南的坎坷經歷,感懷其精神品格,遂依南城師原韻作此詩,以寄追思。
全詩以六榕寺為引,回顧蘇軾遭讒被貶的生平,突出其“坎坷百折氣彌昌”的堅韌,既展現歷史背景下文人的困境,更贊頌其精神不朽,是一首兼具歷史深度與情感厚度的懷古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蒙沖 一作:艨艟)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江水浸云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選自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
世事春風轉,榮枯一夢間。 繡衣人不見,孤冢舊家山。
不待東風拆,池塘已自春。 試看源上客,猶恐是秦人。
古屋深于洞,門前種白蓮。 好尋當日社,重結此生緣。
竹秀水色凈,忽來雙鳳凰。 岐擊昔鳴瑞,今復見文王。
十指曾彈月下琴,已知太古有遺音。 三乘四諦無非道,萬法千門只此心。 得句何妨聞鼓□,□機不復有魔侵。 近來□□□□□,無奈□□三尺深。
四月臨平路,江蓮未著花。春風隨客棹,綠水護僧家。
對酒邀新月,披襟挹彩霞。晚來堪畫處,飛鷺下圓沙。
想象巫山高,薄暮陽臺曲。 煙霞乍舒卷,蘅芳時斷續。 彼美如可期,寤言紛在屬。 憮然坐相思,秋風下庭綠。
霜氣下孟津,秋風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當軒卷羅縠。 纖手廢裁縫,曲鬢罷膏沐。 千里不相聞,寸心郁紛蘊。 況復飛螢夜,木葉亂紛紛。
游禽暮知反,行人獨未歸。 坐銷芳草氣,空度明月輝。 嚬容入朝鏡,思淚點春衣。 巫山彩云沒,淇上綠條稀。 待君竟不至,秋雁雙雙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