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浮邱
一叩朱明戶,
天南此地孤。
白云開薜荔,
秋色散蘼蕪。
蒲澗誰名漢,
訶林不屬吳。
賜歸榮秘監,
何但鏡為湖。
一叩朱明戶,
天南此地孤。
白云開薜荔,
秋色散蘼蕪。
蒲澗誰名漢,
訶林不屬吳。
賜歸榮秘監,
何但鏡為湖。
第一次叩響朱明洞的門扉,這南方之地顯得如此孤絕獨特。白云推開攀援的薜荔,秋色中蘼蕪香草散布。蒲澗的名字是誰在漢代留下?訶林古剎并不屬于吳地。蒙恩賜歸的秘書監何等榮耀,何止是像賀知章得賜鏡湖這般。
朱明戶:指浮邱山朱明洞的門,傳說浮邱山為朱明洞天,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十九。
薜荔:一種攀援性常綠灌木,常生于巖石或樹木上。
蘼蕪:一種香草,葉可入藥,古時常用于象征離別或愁思。
蒲澗:地名,在浮邱山附近,傳說漢代方士鄭安期在此采菖蒲(蒲),故得名。
訶林:指訶林寺(今廣州光孝寺),因寺內有訶子樹而得名,始建于三國,初屬交州,故云“不屬吳”。
秘監:秘書監,唐代官名,掌國家圖籍,賀知章曾任此職,晚年請歸,玄宗賜鏡湖。
鏡為湖:即鏡湖,賀知章歸鄉時,唐玄宗“賜鏡湖剡川一曲”,此處代指榮歸的恩遇。
此詩當為作者游覽廣州浮邱山時所作。浮邱山為嶺南道教名山,漢代已有方士傳說,唐代時仍是文人雅集之地。詩中“賜歸榮秘監”或暗合唐代賀知章歸鄉故事,推測作者可能為卸任官員,借游山抒發榮歸之慨,反映唐代文人“仕隱兼濟”的心態。
全詩以游浮邱山為線索,描繪山景之奇,穿插歷史掌故,尾聯借賀知章典故點明主旨,既贊自然之美,又頌榮歸之榮,體現了山水詩與詠懷詩的融合,語言凝練,用典巧妙,是嶺南山水詩中的佳作。
去去向天涯,長車更短車。夜涼欲騰霧,風好似乘槎。一路繁燈火,殊方野草花。月生攜海氣,能到石城家。
天涯老孤臣,想象賦貞燕。空梁泥屢落,故渚冰自泮。影托明鏡鸞,夢接長門雁。飛云軒不歸,自語清商怨。
旅鬢蕭然越客蹤,故人文酒暫從容。風霜驟擊漁陽鼓,云霧深藏碣石鐘。春盡短衣殘薜荔,夜闌長鋏笑芙蓉。朝來曲水堪沈飲,何處桃花問舊峰。
七十古稀今不稀,老如赤子最堪奇。莊諧作戲偏殊俗,富貴浮云勿陋夷。牛亦有棚神夢穩,馬能生角世情移。紅茶綠酒饒清福,長笑為王涉夥頤。
荒涼經古寺,迢遞出層空。路抱千峰轉,天開一竇通。殘松疏雨后,頹瓦夕陽中。猶有馀僧在,逢迎問轉蓬。
一為彈冠仕,遂廢東皋田。不至二千石,行登四十年。羈游無定許,鬢發欲蒼然。萬里南江路,春風棹客船。江路西南永,風波歲月淹。賴君同此役,久客復誰嫌。榜叟誇忠信,津童識孝廉。云山仍在眼,詩興力能兼。
浮云千里蔽,霜雪滿山阿。我友同門子,中宵樂弦歌。齊謳與趙女,妙曲奪韓娥。得意一石盡,不惜朱顏酡。高車滿廬巷,冠蓋相嵯峨。致身附青云,赫奕云誰多。自棄膠漆固,同游昔若何。
南門有長鑰,豈止百丈過。貂垂凝春溫,纛下或寢訛。雕飛高牙空,因風想玉珂。憶惜珂佩聲,隨歸振檐阿。解之拜堂前,杯盡慈顏酡。一去今十年,慈顏竟如何。豈無水晶鱗,豈無翠釜駝。宮醪尚方珍,亦有孫婆娑。維此匕鬯者,齒牙玉瑳瑳。維此鼓舞者,頭顱雪皤皤。天德光日月,帝居壯山河。臣身借須臾,臣心其靡他。
海上群黎亦弄兵,征車數月旅山城。稽留謫命兢惶甚,正坐緋巾懲沸羹。
一系秋梧歲序遷,眼前光景總堪憐。暮云思望八千里,濟世勛名二十年。天降困窮終有益,到今顯祖始無偏。從茲努力加餐飯,浩浩乾坤在兩肩。
憑城結綺樓,彷佛儀鸞翥。浦云朝薄檐,江月夜當戶。欲挾飛仙游,恐驚黃鶴去。佳人天一隅,翹首徒延佇。
天皇按劍拂金鞍,飲馬追胡翰海乾。歸來并立擎天柱,不數劉家承露盤。
野踐得幽詠,不吐聊自味。健步忽傳呼,云有遠書至。開緘祗暄涼,此外無一事。奇懷坐消泯,追省寧復記。方驩遽成悶,俗物真敗意。山鵲下虛庭,對語含喜氣。一笑起振衣,吾心本無滯。
催科撫字意何如,吏莫難于縣大夫。游刃有馀須小試,若逢盤錯少躊躇。
掌形雖謬是天成,足跡鐫來益可憎。真忘惱人禁不得,步將林里聽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