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折花枝
折花枝,恨花枝,準擬花開人共卮,開時人去時。 怕相思,已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
折花枝,恨花枝,準擬花開人共卮,開時人去時。 怕相思,已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
立夏少半月,谷雨是今朝。 梅子酸著齒,麥穗長半腰。 天運不暫停,又將轉斗杓。 無復冬裘御,重取夏扇搖。
老人見桃花,悟者有靈云。 我見亦有悟,花前飲玉醺。 可憐南北家,論說事紛紜。 為問參老禪,何如參面君。
一雨初收霽,金風特送涼。 書窗應自爽,燈火夜偏長。
禪客無心憶薜蘿,自然行徑向山多。 知君欲問人間事,始與浮云共一過。
聞說花源堪避秦,幽尋數月不逢人。煙霞洞里無雞犬, 風雨林間有鬼神。黃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門前五柳春。 醉臥白云閑入夢,不知何物是吾身。
悲夕蟲悲夕蟲,夕蟲戀殘暑。 露下為誰啼,風前還自語。 寓籬兮旅井,依蒲兮蒙楚。 隙文石之雕墻,繚枳叢之土宇。 歲如何其歲向陰,彼候蟲兮俟秋吟。 展衣裳兮如雪,鼓喙翼兮如琴。 雜觱篥兮關塞遠,催砧杵兮閨闥深。 念啟蟄兮昨日,炎易涼兮電疾。 感蜉蝣之朝夕,譬在條之日及。 將自鳴兮及時,愿傾竭夫小知。 樂振羽之豳什,漏局促于唐詩。 方委蛻以順變,寧鼓簧以媚俗;顧卵翼之溢恩,宰何心而 亭毒。 東序兮南榮,蕭蕭兮夜聲。 寒階兮雨作,枯樹兮霜鳴。 繄無衣之游子,聞絡緯以何情!悲寒荄王孫行未歸,春草 秋更綠。 鵜渼忽以鳴,衰朽一何速。 柯葉向凋殘,華滋謝芬馥。 物去新而就故,每傷心于觸目。 臨高臺之鳳凰,望絕塞之雞鹿。 此苕華之云暮,況兜鈴與苜蓿。 去日遠兮憂思煩,撫蕙草兮不敢言。 春朝負彼陽春色,秋夜禁茲秋露繁。 被女蘿兮帶茹<走匋>,肴蘭芷兮蒸文無。 余慕子兮甘如薺,荃何謂兮集于枯。 集枯兮去滋,辭榮兮若遺。 順生殺以成歲,得大易之隨時。 隨時兮狼籍美,如英兮憯無色。 想衣帶之余芬,戀綦組之舊跡。 雖根荄之日陳,寧無意乎弱植;諒芳心之不死,庶春風而 還碧。
蠶魚雖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學。綿纏紙里書中耗,占定窩巢。俺看他一生怕了,你鉆他何日開交。聽吾道:輕身兒快跑,捻著你命難饒!
將軍忠節貫荊襄,千載精神日月光。 血戰孤城身已殞,名垂青史汗猶香。 殘碑墮淚空秋草,折戟沉沙自夕陽。 我亦有懷追國士,為來感慨奠椒漿。
江墅幽居好,人閒晚最孤。魚臨溪樹釣,鳥隔水煙呼。
野竹掛薜荔,山花睡鷓鴣。畫工能狀出,羞殺輞川圖。
江墅幽居好,身如醉伯倫。浮名拋可得,荒宴罷何因。
酩酊乘籃輿,逍遙岸角巾。人間莫回首,容偽不容真。
酒
謫仙強,劉伶繆。笑豪來鯨吸,有甚風流?聊復爾,無何有。醞釀潮紅春風透,興來時付與觥籌。頻頻到口,輕輕咂啖,少過咽喉。
色
百年身,千年債。嘆愚夫癡絕,云雨陽臺。人易老,心猶在。獨倚闌干春風外,算人間少甚花開。春光過也,風僝雨僽,一葉秋來。
財
一瓢貧,千種富,是天生分定,何必枉圖?錦步障,黃金塢。狗茍蠅營貪不足,為妻兒口體區區。君家飽暖,他人凍餒,于汝安乎?
氣
少年時,風云志。記篇詩杯酒,顛倒群兒。吾善養,今方是。唾面來時休教拭,看英雄自古如癡。前程萬里,饒人一步,卻是便宜。
柳絲柔,莎茵細。數枝紅杏,鬧出墻圍。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東郊媚,看兒孫月下扶犁。黃塵意外,青山眼里,歸去來兮。
晝偏長,人貪睡。新蟬高樹,乳燕低飛。荷蕩中,湖光內。款棹蘭舟閑游戲,任無情日月東西。釣頭錦鯉,杯中美醞,歸去來兮。
翠荷殘,蒼梧墜。千山應瘦,萬木皆稀。蝸角名,蠅頭利。輸與淵明陶陶醉,盡黃菊圍繞東籬。良田數頃,黃牛二只,歸去來兮。
朔風寒,彤去密。雪花飛處,落盡江梅。快意杯,蒙頭被。一枕無何安然睡,嘆邙山壞墓折碑。狐狼滿眼,英雄袖手,歸去來兮。
日遲遲,江山麗。秋千影里,手握肩依。鬧管弦,紛羅綺。我愛青山共流水,游一和困在苔磯。落花啼鳥,一般春意,歸去來兮。
晚天涼,薰風細。浮云黯淡,遠水茫微。江水清,遙山碧。喜駕孤舟瀟湘內,伴綸竿箬笠蓑衣。垂楊樹底,蘆花影里,歸去來兮。
淡煙迷,遙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小徑幽,茅檐僻。秋色南山獨相對,傲西風菊綻東籬。疏林鳥棲,殘霞散綺,歸去來兮。
暮霞收,彤云密。朔風凜冽,瑞雪紛飛。酒力微,茶煙濕。暖炕明窗綿綢被,盡前村開徹江梅。日高未起,黑甜睡足,歸去來兮。
嘆光陰,如流水。區區終日,枉用心機。辭是非,絕名利。筆硯詩書為活計,樂虀鹽稚子山妻。茅舍數間,田園二頃,歸去來兮。
仗權豪,施威勢。倚強壓弱,亂作胡為。我勸你,休窒閑。此等癡愚兒曹輩,利名場多少便宜。尋饑得饑,憑實得實,歸去來兮。
生樂涯,拋活計。麻絳草履,淡飯黃虀。遇酒歌,逢場戲。落落魄魄無縈系,那里管閑是閑非。游山玩水,埋名隱跡,歸去來兮。
嘆光陰,如流水。 區區終日,枉用心機。 辭是非,絕名利, 筆硯詩書為活計。 樂齏鹽稚子山妻。 茅舍數間,田園二頃,歸去來兮!
賈逵年五歲,明惠過人。其姊韓瑤之婦,嫁瑤無嗣,而歸居焉,亦以貞明見稱。聞鄰中讀書,旦夕抱逵隔籬而聽之。逵靜聽不言,姊以為喜。至年十歲,乃暗誦《六經》。姊謂逵曰:“吾家貧困,未嘗有教者入門,汝安知天下有《三墳》、《五典》而誦無遺句耶?”逵曰:“憶昔姊抱逵于籬間聽鄰家讀書,今萬不遺一。”乃剝庭中桑皮以為牒,或題于扉屏,且誦且記,期年,經文通遍。于閭里每有觀者,稱云振古無倫。門徒來學,不遠萬里,或襁負子孫,舍于門側,皆口授經文。贈獻 者積粟盈倉。或云:“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吞倦,世所謂舌耕也。”
思婦臨高臺,長想憑華軒。 弄弦不成曲,哀歌若送言。 箕帚留江介,良人處雁門。 詎憶無衣苦,但知狐白溫。 日暗牛羊下,野雀滿空園。 孟冬寒風起,東壁正中昏。 朱火獨照人,抱景自愁怨。 誰知心曲亂?所思不可論。
辱顏光祿書。
以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而工篆隸者,自以書巧為高。欲其并辯藻繪,核其攸同。
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且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辯方州、標鎮阜、劃浸流。本乎形者融靈。而動者變心。止靈亡見,故所托不動。
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曲以為嵩高,趣以為方丈,以叐之畫,齊乎太華。枉之點,表夫隆準。眉額頰輔,若晏笑兮;孤巖郁秀,若吐云兮。橫變縱化,故動生焉,前矩后方,(而靈)出焉。然后宮觀舟車,器以類聚;犬馬禽魚,物以狀分。此畫之致也。
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髣髴之哉!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呼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