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其四十二
一月在天,影含眾水。
只如雙劍峰頭月,何似芙蓉溪上月。
芙蓉溪上月,何似泐潭潭底月。
若道同,東西各一涯,若道別,天無第二月。
一月在天,影含眾水。
只如雙劍峰頭月,何似芙蓉溪上月。
芙蓉溪上月,何似泐潭潭底月。
若道同,東西各一涯,若道別,天無第二月。
天上有一輪明月,它的影子映在眾多的水面上。就像雙劍峰頭的月亮,和芙蓉溪上的月亮相比怎么樣呢?芙蓉溪上的月亮,和泐潭潭底的月亮相比又如何呢?如果說它們相同,可東西方向各在一方;如果說它們不同,天上卻并沒有第二個月亮。
偈(jì)頌:佛經中的唱詞,這里是一種類似禪語的韻文。
一月在天,影含眾水:比喻本體只有一個,但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體現。
雙劍峰:山峰名。
芙蓉溪:溪水名。
泐(lè)潭:潭名。
此偈頌可能創作于佛教禪學興盛的時期。當時的禪僧們常以偈頌的形式來表達對佛法的領悟和思考。作者或許是在參禪悟道的過程中,觀察到自然現象中月亮在不同水面的倒影,從而聯想到佛法中本體與現象的關系,進而創作了這首偈頌。
這首偈頌主旨是探討佛法中本體與現象的關系。其突出特點是以自然現象為喻,深入淺出地闡述哲理。在佛教文學史上,這類偈頌有助于傳播禪學思想,啟發修行者的智慧。
楊花飛盡水悠悠,君到江南麥正秋。倘記故人離別處,遠煙芳草不勝愁。
早來取酒瓶已空,對盞不復能從容。出門更值督郵苦,住鬲猶憎琥珀濃。
天與秾華一種奇。東風吹動小桃枝。臨水愿將雙佩解,是何時。翠袖舞低明月下,紫簫聲斷彩云飛。多少愁懷無說處,皺雙眉。
片石何人制。有當時、隨園詩話,吳門女子。篾理箕紋窮刻劃,勞爾纖纖素指。等閑了、繡鴛針黹。一碧端坑寒漱玉,辨瑜瑕、小就鞋尖試。工巧奪,璇璣字。專諸巷冷秋娘逝。忍摩挲、古香暈墨,柔光凝紫。三百年來桑海劫,不共銅駝荊枳。又添得、閨幃韻事。夫婿白頭情更好,擘鸞箋、備寫金婚史。滴幾點,濂溪水。
罨畫湖山淡墨遮,東風刻意斗鉛華。晚鶯無力媚殘花。夜氣暗通蒿里月,燈痕紅似瘴溪霞。都將奇賞換長嗟。
行盡箕山第幾重,亂峰高下夕陽紅。泥涂軒冕夔龍上,土木形骸鹿豕中。洗耳溪頭馀晚瀨,棄瓢巖畔有寒松。自從避讓歸何處,一入霞煙更不逢。
河涼大布衲,七帝師道德。流傳五百年,未滅針線跡。
干戈短景去匆匆,回首南朝一夢中。世事盡隨天道北,春正依舊斗杓東。四時玉燭堪調燮,萬國車書想混同。寂寞荒山老松樹,看渠梅柳競春風。
咽咽戍樓三弄角,悠悠江使九回腸。一窗夜月宜憐影,滿地春風自好香。憔悴縱無蜂蝶怨,風流合有燕鶯忙。水邊籬下將誰惜,卻對幽人怨壽陽。
此別為生一愴然,福州遠在海南邊。白頭病叟年八十,紅樹寒山路幾千?負米既供為子職,賃車不仰故人錢。起居莫與檳榔遠,風土他鄉氣候偏。
潞河綠漲冰澌流,紅亭疊鼓催行舟。柳絲柔脆未堪折,東風入袂寒颼颼。青銅錢沽黃米酒,殷勤勸君傾一斗。靖州道路幾千程,未卜何時重聚首。
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塵塵剎剎全彰,總是大人境界。北極高照南山外。
歌縹緲,夢扶疏。深歌淺夢繞蓬壺。赤松白石閒招鶴,黃葉青溪夜讀書。斟北海,灑蒼梧。天河潮落采明珠。桂槎時濺微微浪,認是流星破太初。
韓江競渡沸天涯,嶺月偏隨使者槎。云白猶然依子舍,離黃自是護皇華。樽前詞客思摛草,海上羈臣懶種瓜。民力艱虞今轉劇,可無獻納起桑麻。
濁酒杯誰共,殘燈影自親。不應開閣后,千騎上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