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及第歸題凈慈寺壁二絕 其二
梵剎仙都顯煥存,
心心惟紹法王孫。
俗流不信空空理,
將謂長生別有門。
梵剎仙都顯煥存,
心心惟紹法王孫。
俗流不信空空理,
將謂長生別有門。
佛寺如同仙都般顯耀存在,一心只想繼承佛的法脈。世俗之人不信這空之又空的佛理,還以為另有長生的法門。
梵剎:佛寺,梵為梵語“清凈”之意,剎為梵語“佛塔”之意。
仙都:指佛國圣地,形容佛寺的神圣莊嚴。
顯煥:顯耀、輝煌。
紹:繼承、接續。
法王孫:指佛的法脈傳承者,此處代指佛法正宗。
俗流:世俗之人,普通百姓。
空空理:佛教術語,指“空”的終極哲理,即一切事物本質為空,空本身亦非實有。
長生:此處指世俗追求的長生不老之術。
此詩為作者初登進士第后游覽杭州凈慈寺時所作。北宋時期佛教興盛,文人多與寺院交游。詩人科舉得中后,于寺壁題詩,借佛寺之景抒發對佛法的理解,暗含對世俗功利追求的反思。
全詩以佛寺為引,通過佛理與世俗認知的對比,強調“空空理”的真諦,批判世俗迷信長生之術的愚昧,體現詩人對佛理的深刻體悟與超脫心境,語言簡練而哲理鮮明。
水木清華負郭園,三年客夢此重溫。眼中故物詩留壁,身后浮文酒滿尊。宿草青山名士淚,落花黃土美人魂。池臺無恙仍今日,已似聞琴對雍門。蕭疏樹石與摩挲,荔子初丹載酒過。地下英靈應有語,座中耆舊已無多。浮萍大海重相見,折戟沈沙冷自磨。我感興亡過存沒,東風回首萬重波。
燕尾溪流上下分,中馀里許地翻平。林疏邑屋高低見,水漲舫船來往輕。坡老已仙誰杰作,詩人為縣得重評。唐山見說雙溪館,今見雙溪亭又成。
一岡邑屋舊河灘,卻望河身百里間。涌土漲沙漫白道,天成橋石在高山。
客中當溽暑,散步豁幽襟。夕照明遙墅,蟬聲噪晚林。風攜童冠侶,興發短長吟。到處依依柳,攀條思不禁。
追隨諸老到江濱,名菜溜黃席上珍。更是殷勤頻勸酒,金杯斟得笑聲盈。
漢庭上方斬馬劍,子制毛錐端似之。未辦朱云請此物,筆誅市撻佞臣誰。
相門陰德遠,天妹儷周文。還政前期速,求賢內助勤。仙丹猶訪道,金闕已乘云。紫極空回首,虞號慘日曛。
曲徑晴沙十里通,賜莊遙枕帝城東。客來指點蒼龍闕,正在紅云一朵中。割取東皋一半青,主家恩澤重王庭。綺檐繡戶看花地,猶有先朝攬勝亭。萬綠千紅繞澗栽,每逢佳處見池臺。解鞍欲問門前水,源自天潢幾曲來。疊阜晴岡間碧漪,勢如盤谷轉逶迤。游人莫道青山遠,四顧蔥蔥亦得奇。青青沙岸柳成行,疊疊風漪水滿塘。中有呢喃雙燕子,往來偏解為春忙。槐影沉沉翠不流,可人情景最宜秋。西風欲凈紅塵耳,一派蟬聲未肯休。龍形夭矯入青天,根托名園幾百年。大廈明堂知有待,臨風三誦杜陵篇。旭日和風御水潯,萬株云錦照園林。須知結實三千歲,曾受天家湛露深。
震邸陪經席,辰階總化鈞。
鞭影蒼茫一閃開,沖云抉霓走龍媒。行人莫笑征鞍濕,才向銀河洗甲回。
落花飛不盡,片片上闌干。奇夜月魂斷,新痕風力殘。身雖全潔白,世不耐高寒。那似香塵軟,墻陰擁帚看。
高竹已可愛,況在垂楊下。幽人無軒冕,得此自可詫。枉尺既不能,括囊又何謝。賈生若知此,慟哭亦自罷。
主人如解子猷來,三徑春風許暫開。百種花名斗金谷,半空松勢壓徂徠。飛觴倒入冰壺影,訪跡徐披石鼓苔。行到溪山漸窮處,隔垣云色隱高臺。丹崖軟草藉金鋪,翠壁繁花帶綺疏。忽睹漁舟穿薜荔,才知魏闕有江湖。枝頭鳥語聽仍失,竹里云生看卻無。謾道弇中應更好,老夫隨處且盧胡。
杜陵鄭老共襟期,門外紅塵弗與知。近日頗荒攻愧課,多時不見適齋詩。竹深荷凈相留處,月白風清偶會時。地僻衣裳俱自懶,黃冠野服澹相宜。
倦倚松亭下,秋煙鎖四圍。牛閒當路臥,雕健逆風飛。漁傍白蘆泊,樵肩黃葉歸。丁東時入耳,何處搗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