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初秋日同黎君選徐六出羅子開家從兒侄賦別門人吳孟浚比部于寶蓮寺二首
秋空萬籟韻如簫,盤礴單衫聽海潮。我以寶蓮為別業,君參文佛步崇霄。
舊游還憶張燈夜,初地何堪賦別朝。半枕僧床秋喚醒,滿堂新句坐淩歊。
穗石重攜興轉饒,武夷人去可憐宵。誰為負笈輕千里,此別重逢又幾朝。
無處綣留過寶剎,更堪樽酒指溪橋。爐煙淡洗英雄淚,佛性屠刀猛自消。
秋空萬籟韻如簫,盤礴單衫聽海潮。我以寶蓮為別業,君參文佛步崇霄。
舊游還憶張燈夜,初地何堪賦別朝。半枕僧床秋喚醒,滿堂新句坐淩歊。
穗石重攜興轉饒,武夷人去可憐宵。誰為負笈輕千里,此別重逢又幾朝。
無處綣留過寶剎,更堪樽酒指溪橋。爐煙淡洗英雄淚,佛性屠刀猛自消。
秋日天空中萬種聲響如簫聲般動聽,我穿著單衫隨意地坐著聆聽海潮。我把寶蓮寺當作暫居之地,你去參悟文佛直步云霄。還回憶起過去一起張燈夜游的時光,如今在這寶剎怎能忍受離別之朝。睡在僧床半夢半醒被秋意喚醒,滿座都是新賦的詩句,在這清爽的氛圍中。再次來到穗石興致更加濃厚,武夷友人離去的夜晚令人憐惜。誰會背著書箱不顧千里之遙呢,此次分別不知又要到哪朝才能重逢。沒有地方可以挽留你停留寶剎,更適合在溪邊橋畔舉杯話別。爐中的香煙淡淡洗去英雄的淚水,佛性讓屠刀般的情感猛然消散。
盤礴:箕踞而坐,引申為不拘形跡。
別業:別墅,這里指臨時居住之地。
文佛:對佛的敬稱。
初地:指佛寺。
淩歊:清爽的樣子。
穗石:地名。
饒:多,濃厚。
負笈:背著書箱,指求學。
綣留:挽留。
寶剎:指佛寺。
“庚辰”為具體年份,推測詩人在秋日與友人黎君選、徐六、羅子開等帶著兒侄在寶蓮寺與門人吳孟浚分別。當時社會環境雖未明確體現,但從詩中可看出詩人處于一種既有友情之樂又面臨離別的復雜心境,在佛寺中借景抒情,表達情感與感悟。
這首詩主旨圍繞與友人的離別,突出特點是將離別之情與佛寺的禪意相結合,既有對友情的珍視,又有對佛性的感悟。在文學史上雖未產生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學功底。
寒冬一劍涉天涯,客路間關感物華。
隱隱浮云攢萬岫,漫漫淺水蕩孤艖。
計程不憚都畿遠,回首那堪嶺樹遮。
燕市雖然春色近,猶懷昔日詠梅花。
宣室臨西苑,靈臺對籍田。
宮鶯迷綠雨,廄馬飲清川。
柳引金堤直,松含玉殿圓。
先皇受釐處,寂寞鎖春煙。
云間沈才子,英英脫塵俗。
銜命來太平,長揖謙以牧。
勢利浮云輕,瞥爾不掛目。
清瑟聲正稀,驪珠光可掬。
乃知斯人妙,撓之終不濁。
所以氣味同,傾蓋宛如宿。
淡淡春風微,滔滔江水綠。
而我欲何為,浩歌倚修竹。
政治隆污自有因,
君心逸豫與艱辛。
開元天寶相提論,
疑是明皇兩截人。
風蕭蕭兮易水寒,
千秋英氣發沖冠。
忽然骨媚腰肢軟,
拜倒君王玉陛前。
柳光吹綠焰,溪雨作紅煙。
花氣蒸云熟,石紋帶乳鮮。
聞香知草性,隨例與茶錢。
淡冶應無比,幽奇亦可憐。
喚起胎仙細問伊,
幾時華表柱頭歸。
一編玄草都收拾,
種玉田東伴采薇。
萬事只若此,馀年可奈何。
歲兇災未已,身老病偏磨。
不飲還如醉,長吟豈當歌。
秋心驚白日,忽又斂庭柯。
將軍出鎮向西川,萬里從龍下日邊。
雪嶺云開瞻突兀,錦江風定泛漪漣。
世家舊說金臺事,樂府新傳寶劍篇。
旌節花明營柳細,徵還扈蹕侍甘泉。
一下蘭橈驀口鞭,
大洋海底火燒天。
父南子北家何許,
風滿長空月滿船。
人間何處問忙閒,
黑發天涯白發還。
認得玉臺巾樣好,
先生須愛玉臺山。
見說遼陽諸弟子,
重重積雪盡沖開。
無非只畏山僧餓,
個個懷將山藥來。
中秋重九,等閑虛過,多病全疏酒盞。
初寒時候試新醅,正好為、霜螯持滿。
詩情未減,酒腸寬在,且趁尊前強健。
百年三萬六千場,試屈指、如今過半。
萬峰東走峽門青,巖石蒼蒼見列星。
游子偶來停短棹,故人高臥有閑亭。
花明欄檻朝長倚,月滿溪橋夜不扃。
四十年前文酒會,白頭相對記趨庭。
素肌應怯馀寒,艷陽占立青蕪地。樊川照日,靈關遮路,殘紅斂避。傳火樓臺,妒花風雨,長門深閉。亞簾櫳半濕,一枝在手,偏勾引、黃昏淚。
別有風前月底。布繁英、滿園歌吹。朱鉛退盡,潘妃卻酒,昭君乍起。雪浪翻空,粉裳縞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見,瓊英謾好,與何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