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趙韓王園同舍餞送王微之晰出守汝州即席次其韻二首 其二
云木疏寒天未霜,一塵清不點衣裳。
白鱸南國歸懷壯,黃鵠西風去路長。
攬轡便看紅旆轉,銜杯聊共紫萸香。
相思肯惜瓊瑤寄,時有樓邊雁北翔。
云木疏寒天未霜,一塵清不點衣裳。
白鱸南國歸懷壯,黃鵠西風去路長。
攬轡便看紅旆轉,銜杯聊共紫萸香。
相思肯惜瓊瑤寄,時有樓邊雁北翔。
云霧籠罩著樹木顯得疏朗,寒天還未降霜,空氣清新,沒有一點灰塵沾染衣裳。你如南方的白鱸懷著壯志歸鄉,又似黃鵠在西風中踏上漫長的前路。你攬著韁繩,馬上就能看到紅旗轉動出發,我們暫且舉杯共賞紫萸的清香。如果你思念我,不要吝惜寄來珍貴的詩文,時常會有樓邊的大雁向北飛翔傳遞消息。
云木:云霧籠罩的樹木。
白鱸:魚名,這里可能象征歸鄉的人。
黃鵠:鳥名,常用來比喻志向遠大的人。
攬轡:挽住馬韁繩,指上路出發。紅旆:紅色的旗幟。
紫萸:即茱萸,古代重陽節有佩戴茱萸的習俗。
瓊瑤:美玉,這里比喻美好的詩文。
此詩創作于九月十日,地點在趙韓王園。當時詩人與同舍為友人王微之晰出守汝州餞行,在餞別宴上即席和韻而作。詩人與友人分別,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突出特點是意象豐富、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送別情誼和文學交流。
東閣有高樓,為問誰所營。人言蜃湖裔,家聲重蚺城。環居數百指,中有三弟兄。相將若鼎峙,敦此手足情。朝讀樓上書,塤篪日和鳴。夜宿樓下床,共被如姜生。坐令鬩墻者,望望慚分荊。賢哉太史氏,華榱揭新名。斯人去已遠,友義垂休貞。子孫襲遺矩,學祖龍門程。感彼棠棣花,春風益敷榮。我昔會宗譜,君家實同盟。荏苒十六年,老大嗟塵纓。蓉峰翠如染,星水涵空明。何時一登眺,攬衣坐前楹。對花說往事,載賦鸰原行。
日照昆明水,云開少華峰。夢魂登覽處,白發倚青松。
丹楹崛起拂云端,平步危梯入廣寒。脫屣佇當騰鶴馭,飛鳧終擬附鵬摶。半天風雨憑欄詠,萬里江山指掌看。十二樓臺多勝概,慚無詩思剪裁難。
旅館逢除夕,空懷故國情。荒村三戶寂,土屋一燈明。臈逐雞聲去,春隨馬足生。客中非守歲,自是夢難成。
共話巴山雨,曾題華步秋。儒官雖寂寞,公子是風流。即擬同吳詠,焉知效楚囚。江南新作賦,寄爾恐添愁。
半空金碧何代樓,仙人鶴駕曾一游。雕檻看云楚山曉,珠簾捲月湘江秋。樓前云月長無恙,禰賦崔詩角清壯。西風忽動庾公塵,仙人仍歸九天上。
成山斜轉黑洋通,南北神京一望中。天錫任侯為保障,長城隱隱接遼東。
盡道無何別有鄉。從游終欲宿舂糧。卻堪煮字療饑腸。秋菊雖枯猶聚瓣,春蠶未死已無桑。江湖那許便相忘。
遠傳仙翰到南宮,安得清光此夕同。氣味敢云蘭并臭,瞻依真以岱為宗。冰銜寵帶銓衡重,袞席榮躋殿閣崇。共賀太平今有象,德星環聚五云東。
危疑不決問巫咸,貞吉須過六月三。喜聽鵲聲鳴始旦,強緣鳥道出重巖。病身有托蟲依蓼,家計無存水透藍。云霧不迷飛鶴路,雅音無惜寄泥緘。
髼松兩鬢欲成絲,又是桃紅李白時。百歲光陰須藉酒,一生志趣莫過詩。世情因向貧中識,畫思方知老后宜。卻喜半犁新雨過,旋分菊本蒔東籬。
酒初醒。夢初驚。月初明。性初平。如覺悟,是前程。
氣敵萬人將,獨在天一隅。向使國不亡,功業竟何如。
坐久燈花開盡,暗驚風葉,初報霜寒。冉冉年華催暮,顏色非丹。攪回腸、蛩吟似織,留恨意、月彩如攤。慘無歡。篆煙縈素,空轉雕盤。何難。別來幾日,信沈魚鳥,情滿關山。耳邊依約,常記巧語綿蠻。聚愁窠、蜂房未密,傾淚眼、海水猶慳。奄更闌,漸移銀漢,低泛簾顏。
偶爾拈來語更工,景隨天出愛唐風。白云紅葉寒山句,早被人傳入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