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同澹人平山堂訪桂 其二
樓觀何連翩,得橋為結束。
過橋一騁望,晴波浸涼綠。
楊柳臨風流,蒹葭傍水矗。
披襟對夕陽,泠然秋意足。
山水多清音,豈在絲與竹。
無心鳧鷺群,上下自相逐。
樓觀何連翩,得橋為結束。
過橋一騁望,晴波浸涼綠。
楊柳臨風流,蒹葭傍水矗。
披襟對夕陽,泠然秋意足。
山水多清音,豈在絲與竹。
無心鳧鷺群,上下自相逐。
樓閣連綿不斷,有橋作為收尾。走過橋放眼遠望,晴朗的水波浸潤著涼意與綠色。楊柳在風中飄拂,蘆葦傍著水挺立。敞開衣襟面對夕陽,清爽的秋意十分充足。山水間有許多清脆的聲音,哪里還需要絲竹樂器呢。那些無憂無慮的野鴨和白鷺,在水上水下相互追逐。
連翩:連續不斷的樣子。
結束:這里指收尾、收束。
騁望:放眼遠望。
泠然:清涼、清爽的樣子。
絲與竹:指弦樂器和管樂器,這里泛指音樂。
無心:指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標題可知是作者在八月七日與澹人一同到平山堂訪桂時所作。當時作者置身于優美的山水之間,被秋日景色所感染,從而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秋日山水之美,突出特點是景色描寫生動,意境清幽。它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閑適生活的追求,在描繪山水的詩詞中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粉黃衣薄沾麝塵。作南華、春夢乍醒。活計一生花里,恨曉房、香露正深。芳蹊有恨時時見,趁游絲、高下弄晴。生怕被春歸了,趕飛紅、穿度柳陰。
月出大江白,山近高城青。我歸掩蓬蓽,君去逐浮萍。
露檄宵馳北路長,探丸今日靜江鄉。宋功謾錄收邕管,漢將徒勞下桂陽。借箸公還將繡斧,洗兵吾欲挽銀潢。何人更上平蠻雅,續得淮西墨幾行。
驄馬驅河干,飲餞相追攀。驄馬驅河干,飲餞相追攀。朱汗染月題,玉珂鳴珊珊。駕言將母,千里當何難。歌以言之,驄馬驅河干。瞻彼瑤水旁,芝草何翩翻。瞻彼瑤水旁,芝草何翩翩。采采盈懷袖,盛以白玉柈。奉母駐容顏,延壽千萬年。歌以言之,瞻彼瑤水旁。象琯繞鳳梁,芳筵樂未央。象琯繞鳳梁,芳筵樂未央。青女素娥,迭舞浩倡。彩服延鮮風,照耀白日光。歌以言之,芳筵樂未央。
君今鳴木鐸,名與芷俱香。后夜月千里,美人天一方。往追湖學躅,更挈楚臣芳。了卻皋比事,歸來振鷺行。近聞沅水路,今亦是風寒。忠信如先教,邊陲盡易安。勿云師可去,甘與國辭難。文武能兼盡,功名更好看。
家常添缽繞村行,驀地一聲無厭生。化主分明嫌少在,籬門掩卻強惺惺。
樓高人遠,寂寞閑庭院。獨倚闌干情繾綣,心比游絲還亂。天涯草長花飛,簾前燕語鶯啼。日日翻多愁恨,不如早送春歸。
賊來須打,客來須接。明慶長老來,打即是,接即是。若打來不見贓物,若接來未問蹤由。休休,不是冤家不聚頭。
浩渺煙波翡翠盤,蔥蘢千島臥其間。云深疑有蓬萊在,欲遣清風為探看。
清姿妙筆已難期,身后珍如玉樹枝。最是棱棱霜下菊,贈君不少故人思。
知君心自達,杯酒可為歡。閒處尋歸馬,塵中不恨官。月臨滄海闊,花照客庭寒。上壽琴音見,椿枝欲贈難。
筆花大放春正月,淋漓滿紙云煙跡。韓潮蘇海公兼之,此才詎易求山澤。造物生才轉忌才,市隱乃有斯人宅。馳驟名場數十年,慶逢花甲為加額。我公微時即負名,膏火不繼呼將伯。鏖戰不肯閒寒暑,阨窮無損家清白。交游當世悉文豪,意氣輪囷肝膽赤。肉眼不識瑰異材,劉蕡未展青云翮。退歸林下擁皋比,楚材晉用尊前席。蘭陵士女多才名,成材胥感賢師力。吾家先達昔有人,曾將文稿兼詩刻。我公幼抱幽草思,老來尤挺寒松格。等身著作壽名山,得者當如拱璧獲。笑我病足不入園,咫尺千里同逐客。晨興嘉藻慰孤懷,比之藥石勝千百。我生浩劫雖已過,沈觀世變憂未釋。愿遲高駕醉壺觴,一傾積愫娛晨夕。短才蹇劣何足言,耽吟況未知繩尺。書來諛獎乃過望,曲高不和難寬責。惜哉俗累未能祛,此心終以形為役。
滿斗撒珠璣,窗風射蠟暉。樂從三奏罷,酒看十分飛。參佐分山果,優人撤地衣。為貪文字飲,小減邑侯威。
老腳江南不厭頻,百年真擾夢中身。停云欲往知何處,傾蓋相逢亦此人。眾妙已窮蘇子論,有馀還共小坡春。留詩只在湖東水,明月相思意更真。
步帳搖紅綺。曉月墮,沈煙砌。緩板香檀,唱徹伊家新制。怨入眉頭,斂黛峰橫翠。芭蕉寒,雨聲碎。鏡華翳。閑照孤鸞戲。思量去時容易。鈿盒瑤釵,至今冷落輕棄。望極藍橋,但暮云千里。幾重山,幾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