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六首 其三
古人有高志,妙與天地通。
讀騷飲美酒,揮弦送飛鴻。
杖藜步梧竹,閉戶閑仆僮。
禍福有倚伏,念當守蒿蓬。
古人有高志,妙與天地通。
讀騷飲美酒,揮弦送飛鴻。
杖藜步梧竹,閉戶閑仆僮。
禍福有倚伏,念當守蒿蓬。
古代的人有高尚的志向,能奇妙地與天地相通。讀著《離騷》飲著美酒,彈奏琴弦目送飛鴻。拄著藜杖漫步在梧桐竹林間,關上門讓仆僮清閑。禍福相互依存轉化,想著應當堅守在草野之中。
高志:高尚的志向。
騷:指屈原的《離騷》。
揮弦:彈奏琴弦。
杖藜:拄著藜杖。
倚伏:出自《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指禍福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蒿蓬:泛指草野,比喻隱居之地。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個社會動蕩、世事無常的時期,目睹了現實的種種問題,從而向往古人那種高尚、超脫的生活,于是創作此詩以表達自己的心境和追求。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古代高尚之士生活的向往和對淡泊生活的追求。其突出特點是借古抒懷,語言質樸卻蘊含深刻哲理。在文學史上,這類表達隱逸思想的詩歌豐富了古代詩歌的主題和內涵。
清光非可望,天道亦難聞。策府開群玉,賡歌續慶云。一經皆賜復,九譯尚同文。會盡南山竹,成書紀帝墳。
羊裘那肯換簪纓,一曲桐江老此生。高節終扶炎漢祚,魚竿不是釣虛名。
錦波澄霽色,丹樓生晚輝。江光二流暝,橋影七星稀。猶明叔度火,未息文君機。南陌驂騑度,東城鐘漏微。
問麈天賢劫幾消磨,瑤想證花因。佇山堂水殿,林淵錦障,斷壁侵尋。拓跋龍盤虎踞,轉眼過千春。剩此韓陵在,空碧嶙峋。數我伶俜瘦骨,也清齋課佛,隨分閑身。更云裳支履,杯渡溯迷津。舊招堤依稀重到,只留題壞壁了無痕。拈花笑,瓊巖寶相,一抹斜曛。
亭亭日午猶虧半,寂寂三更尚未圓。六戶不曾知暖意,往來常在三更前。
室富真儒業,門多長者車。明經方教子,得第已榮家。性守仍知分,天然不愛奢。百年成古昔,行路亦咨嗟。新生誇躑躅,舊德嘆凋零。冷帶商巖月,光凌處士星。布衣難得祿,白首易窮經。追想今何在,溪流對洞庭。
漠漠遠山,渺渺平湖。落日镕金,晚霞抹朱。一葉輕舠,載酒數觚。忘機鷗鷺,來親我裾。汀洲沙白,蘆荻花疏。手招群雁,紛下云衢。萬里長征,雨雪戒途。吾不汝擾,今夕安居。
曾見竹籬和樹夾,高枝斜引過柴扉。對門獨木危橋上,少婦髻鬟猶戴歸。
絕漠無芳草,王孫那得歸。最憐雙眼淚,不識為誰揮。
破曉聞清角,翻飛葉滿林。風塵千里目,霜露九秋心。涉世應多故,哀時方自今。臥龍去已久,憂思一何深!
單衣涼露夜吹簫,橋劃水天兩把瓢。星爛月空銀噴嚏,月泅星海玉身腰。平生光景誰今夕,美死狂奴定此橋。只恨長江非止水,流將星月許多嬌。
也識焦桐爨后琴,斯人畢竟是同心。未妨憐子心多苦,何事干卿妒太深?十二巫峰云雨峽,三千蓬島水云潯。化身填海飛精衛,轉笑癡情似此禽。
陵闕儼因山,明中恍下天。燃魚常照夜,耕象自成田。鴻洞深投玉,莓苔密瘞錢。涕流昭德舞,無復柏梁篇。
裊裊秋風凄衛水,歸舟一葉秋風里。短發未梳眠乍起,三十里,快帆亦會歸人意。漫說東方饑欲死,白糧連舫趨燕市。三老相逢作吳語,空索米,長安半是侏儒耳。
寶樹香云合,龍池綠水新。涼多今夏雨,僧少去年人。一騎留京國,雙鴻入塞塵。西天幾萬里,沙草闊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