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山寶相寺十五題 其一 三生像
勝域將垂跡,
先聞鐘梵聲。
術陀猶未降,
宣老已三生。
山接天門險,
巖開月殿明。
善財何處去,
樓閣自崢嶸。
勝域將垂跡,
先聞鐘梵聲。
術陀猶未降,
宣老已三生。
山接天門險,
巖開月殿明。
善財何處去,
樓閣自崢嶸。
佛國勝境即將顯現蹤跡,先已聽聞鐘磬與梵唄之聲。術陀菩薩尚未降臨,宣老高僧卻已歷經三生。山勢連接天門險峻異常,巖石間月殿般的佛殿明亮。善財童子如今去了何處?唯有樓閣依舊高聳崢嶸。
勝域:佛國勝境,指寶相寺所在的靈秀之地。
垂跡:佛教用語,指佛菩薩應化顯現蹤跡。
鐘梵聲:鐘磬聲與梵唄(佛教唱誦聲)。
術陀:疑指某位佛教人物,具體所指待考。
宣老:可能指寺中德高望重的高僧,‘三生’言其修行久遠。
天門:形容山勢高險,若登天之門。
月殿:比喻佛殿如月宮般清凈明亮。
善財:佛教中善財童子,為文殊菩薩弟子,常為求法者形象。
崢嶸:形容樓閣高峻突兀的樣子。
南明山寶相寺為浙江麗水古剎,寺內‘三生像’或與佛教輪回思想相關。此詩應為詩人游覽寶相寺時,見像生感,通過描繪寺中佛境與佛教意象,記錄對佛法的體悟。具體創作時間或為宋代,與當時佛教在江南地區的興盛有關。
全詩以‘三生像’為引,描繪寶相寺的佛國勝景,融合佛教意象與自然景觀,既展現山寺的清幽莊嚴,又暗含對修行與輪回的思考,語言簡練而禪意深厚,是宋代山水禪詩的典型之作。
養氣頹然似木雞,謗讒寧復問端倪。
生塵甑暖喜炊黍,轑釡羮香忘糝藜。
萬里曾游云棧北,一庵今臥鏡湖西。
殘年老病侵腰膂,那得隨人病夏畦。
糲飯從來不愿余,還山喜遂此心初。
挽河盡洗彈冠念,閉戸閑讐插架書。
一榼不妨從客飲,數椽也復是吾廬。
少游細看猶多事,安用人間下澤車。
殘年迫衰謝,嬰疾歸鄉枌。
諸賢渡江初,總角幸有聞。
才非楚倚相,亦能讀典墳。
夫豈或使之,后死與斯文。
世儒鑿戶牖,道術將瓜分。
孤陋守一說,百氏殆可焚。
后來豈無人,鼻堊誰揮斤。
巍巍貞觀治,房魏出河汾。
祠祿恩寬亦例沾,屏居懷抱苦厭厭。
戍邊事往功名忤,迎客兒扶老病兼。
遇興榜舟無遠近,破愁沽酒任酸甜。
殘年唯有讀書癖,盡發家藏三萬籖。
南村牧牛兒,赤腳踏牛立。
衣穿江風冷,笠敗山雨急。
長陂望若遠,隘巷忽相及。
兒歸牛入欄,煙火茆簷濕。
用短定非癡,愛閑真復奇。
飯香貧始覺,睡味老偏知。
畦地閑栽藥,留僧靜對棋。
余年猶有幾,舍此欲何之。
愛閑惟與病相宜,壯歲懷歸老可知。
睡熟素書橫竹架,吟余犀管閣銅螭。
水芭蕉潤心抽葉,盆石榴殘子壓枝。
堪笑放翁頭白盡,坐消長日事兒嬉。
憶過西州樂飲時,百車載酒萬花圍。
只言身外皆余事,豈信人間有駭機。
雪鬢巳成新夢境,緇塵空化舊征衣。
早知一笑難如此,剩判年光醉不歸。
少學愚公一味愚,莫年仍似病相如。
閑吟寄友惟生紙,草具留僧只野蔬。
雨澀溪流殊未足,霜高木葉已無余。
潭州丞相憐衰疾,細字時收尺素書。
風聲掠野來,澒洞如翻濤。
雨聲集庭木,桐葉聲最豪。
殘暑一洗空,凜然念綈袍。
秋色已登場,欲忘終歲勞。
東舍捉鵝鴨,西舍烹豚羔。
籬落開寒花,房攏壓小槽。
貧賤何所嘆,樂歲成吾高。
卻拾墻角檠,拂拭賀汝遭。
蓬蒿門巷絕經過,清夜何人與晤歌。
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聲多。
傳家產業遺書富,玩世神通醉臉酡。
如許癡頑君會否,一毫不遣損天和。
北陌東阡節物新,往來饋餉走比鄰。
出籠鵝白輕紅掌,藉藻魚鮮淡墨鱗。
笑語相聞豐歲樂,耕桑自足古風淳。
頹然一醉茆簷下,且免西曹議吐茵。
秋雨無時休,令我雙鬢縞。
庭荒何由鉏,木落不得掃。
遣奴入城市,寸步困泥潦。
菰首幸可烹,芻豢置勿道。
意薄楊修喚小兒,孤舟自笑發成絲。
放開癡腹無非夢,拈起幽懷摠是詩。
霜下忽驚桐葉盡,灘生更覺水聲奇。
余年那恨驅黃犢,除卻為農百不宜。
不用清歌素與蠻,閑愁已自解連環。
閏年春近梅差早,澤國風和雪尚慳。
詩思長橋蹇驢上,棋聲流水古松間。
牋天有事君知否,正乞柴荊到死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