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小兒會鄉試
窗紙還涂丙子鴉,人間裘冶未須誇。明朝領取君恩處,莫畫青山舊樣花。
堯天一屋盡容安,萬丈須還寸補看。分付諸頑須汝是,菜羹休顧老夫難。
人間萬事可終閒,更際明良拜舞間。我病既深扶不起,吾兒何敢亦青山。
桂花一樹幾人分,吃著三場應舉文。富貴汝知何物是,浮云之外且浮云。
窗紙還涂丙子鴉,人間裘冶未須誇。明朝領取君恩處,莫畫青山舊樣花。
堯天一屋盡容安,萬丈須還寸補看。分付諸頑須汝是,菜羹休顧老夫難。
人間萬事可終閒,更際明良拜舞間。我病既深扶不起,吾兒何敢亦青山。
桂花一樹幾人分,吃著三場應舉文。富貴汝知何物是,浮云之外且浮云。
窗紙上還留著丙子年你畫的鴉兒,人間那些繼承父業的事不必過分夸耀。明日你去領取君王恩遇之處,不要只畫青山舊樣的花。太平盛世一家都能容身安適,萬丈高樓還需從寸土累積來看。交付給那些頑劣之事你要擔當,莫要顧念我這老頭喝菜羹的艱難。人間萬事終能得閑,更逢明君良臣共舞的時代。我病得深重已扶不起來,我兒怎敢也學那隱居青山?桂樹香花一樹能有幾人分享,你吃著三場應試的文章。富貴你要知道是什么?不過是浮云之外還有浮云罷了。
丙子鴉:丙子年的涂鴉,指小兒幼年時的畫作,代指童年時光。
裘冶:出自《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指繼承父業。
堯天:代指太平盛世,典出《論語·泰伯》中堯帝治世的典故。
三場應舉文:明清鄉試分三場考試,考生需完成指定的應舉文章。
此詩為父親送兒子參加鄉試時所作。創作時間當在兒子準備應考之際,地點為家中。詩中“我病既深扶不起”可見詩人當時年老多病,故以詩代言,叮囑兒子應考事宜,暗含對兒子成長的期待與自身無法陪伴的遺憾。
詩中父親以平易語言叮囑兒子:應考莫守舊、需務實擔當,更要淡泊富貴。既體現傳統士人家教中對進取與品格的雙重要求,又以“浮云”收束,升華對人生境界的思考,是一首充滿親情與智慧的應考送別詩。
夜靜門深紫洞煙,
孤行獨坐憶神仙。
三清宮里月如晝,
十二宮樓何處眠。
金雀無舊釵,緗綺無舊裾。唯有一寸心,長貯萬里夫。
南軒夜蟲織已促,北牖飛蛾繞殘燭。
只言眾口鑠千金
醉騎白馬走空衢,
惡少皆稱電不如。
五鳳街頭新勒轡,
半垂衫袖揖金吾。
黎洲老人命余宿,
杳然高頂浮云平。
下視不知幾千仞,
欲曉不曉天雞聲。
三十年前與君別,可憐容色奪花紅。
誰知日月相催促,此度見君成老翁。
千淘萬洗紫光攢,
夜火熒熒照玉盤。
恐是麻姑殘米粒,
不曾將與世人看。
閑云生葉不生根,
常被重重蔽石門。
賴有風簾能掃蕩,
滿山晴日照乾坤。
夜吟秋山上,
裊裊秋風歸。
月色清且冷,
桂香落人衣。
寒窗羞見影相隨,
嫁得五陵輕薄兒。
長短艷歌君自解,
何事不看霜雪里,
堅貞惟有古松枝。
九重城里無親識,
八百人中獨姓施。
弱羽飛時攢箭險,
卻向從來受恩地,
再求青律變寒枝。
春景照林巒,玲瓏雪影殘。
井泉添碧甃,藥圃洗朱欄。
云路迷初醒,書堂映漸難。
花分梅嶺色,塵減玉階寒。
遠稱棲松鶴,高宜點露盤。
佇逢春律后,陰谷始堪看。
輕生奉國不為難,戰苦身多舊箭瘢。
玉匣鎖龍鱗甲冷,猶恐犬戎臨虜塞,柳營時把陣圖看。
且將一笑悅豐年,
漸老那能日日眠。
引客特來山地上,
坐看秋水落紅蓮。
萬籟不在耳,
寂寥心境清。
無妨數莖竹,
時有蕭蕭聲。
三復招隱吟,
不知寒夜深。
看看西來月,
移到青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