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趣三首 其二
飯滿七綴缽,香凝百衲窗。
雨聲酣曉枕,燈燼落秋釭。
疾豎元知遁,天魔亦已降。
超然對兒子,未愧鹿門龐。
飯滿七綴缽,香凝百衲窗。
雨聲酣曉枕,燈燼落秋釭。
疾豎元知遁,天魔亦已降。
超然對兒子,未愧鹿門龐。
飯裝滿了七綴的缽盂,香氣在百衲窗中凝聚。窗外雨聲正急,我酣睡在晨枕上,燈芯燃盡,灰燼落入秋天的燈盞。我本就知道疾病已逃走,就連天魔也已被降伏。我超脫地面對兒子,無愧于像鹿門山的龐公那樣的隱士。
七綴缽:僧人所用的一種缽,通常有七塊布料綴成。
百衲窗:用多種布料拼接而成的窗戶,這里可能形容窗戶樣式古樸。
酣:暢快,這里指睡得香。
燼:物體燃燒后剩下的東西,這里指燈芯燃燒后的灰燼。
秋釭(gāng):秋天的燈盞。
疾豎:指疾病。遁:逃走。
天魔:佛教語,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常干擾修行者,這里比喻煩惱等。
鹿門龐:指東漢隱士龐德公,他隱居鹿門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種閑適的生活狀態,或許是在寺廟中修行。當時可能身心較為康健,擺脫了疾病和煩惱的困擾,從而有了這種超脫的心境來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展現詩人閑適超脫的生活和心境。其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能體現出詩人獨特的生活感悟和創作風格。
南海千年話,青天一道巾。離言貪月白,秋思入江深。赤手看經濟,明時愧陸沈。白云閑宇宙,去住本無心。
丹籍生涯無列鼎,白頭忠信可專城。自非車騎將軍勢,愧使王尼常作兵。
綠楊陰下紫騮嘶,忍向江頭送客歸。滿目離情秋色老,幾行征雁向南飛。
蜀道三千鬢發新,九重興念玉關人。芝函寶跡從天下,喚取歸來作近臣。
綰盡芳心彩結。最怯一簾殘月。東風吹鬢忒多情,更飛絮影如雪。柳絲宜入畫,渾忘卻、玉人攀折。驀然記得舊時節。春水綠波離別。
為爾臨風一愴神,與誰同賞洛陽春。千金曾學屠龍技,五上猶為點額鱗。結綬遠憐青瑣客,書空長念白頭親。會稽邑子應相薦,莫厭窮途久負薪。
己巳邊馬狂,上皇困魚服。舉朝一于公,嶷然回地軸。天子憂萬年,鶴駕將改卜。代言當上賞,孤卿盡公祿。于獨再堅辭,于心了無恧。彼權借文忮,誰知非實錄。
共向青門餞,誰為棠杕歌。與君零落后,仍苦別離多。鴻雁分歧路,風波溯曲河。傳詩惠連日,莫不寄羊何。
三峰雪照黃河白,萬壑云含碧落空。醉向明星求露液,狂臨仙掌舞天風。雷霆聲起車箱里,日月光吞玉井中。閶闔仰觀真咫尺,高皇精爽昔相通。
翩翩數日程,馳馳復千里。今昔此月明,共照幽人思。高者非真隱,通者非真仕。勿助勿忘中,真儒事何事。子夏惟篤信,曾子務反已。更問說者誰,應見龍門意。
踏歌槌鼓近清明,小雨霏霏欲弄晴。喚起十年心上事,春風樓下賣花聲。
湖北風來吹曉鐘,湖邊漁客閉船篷。波光不動天光闊,更在浮煙細雨中。風蕩云容不成雪,柳偷春色放沖寒。湖邊艇子沖煙去,天畔青山隔雨看。野岸北風歸客愁,浮煙不動雨颼颼。圍成野色縈紆岸,點破湖光三四鷗。誰道原頭春未回,柳梢黃軟凍齊開。爭驚臘日崢嶸盡,忽問田翁乞野梅。
漫游多墨客,著作不如君。業肄三仙觀,旋生五色云。鳶飛天象道,魚躍浪為文。獨步凌丹頂,飄然思不群。
酒場苦消渴,憶底慰持螯。郁水寶山路,青蝦白石蠔。何時宜水節,十月漸風高。定擬拿舟去,從君倒濁醪。
著書不得自名家,卷里蠅頭散眼花。未用一杯張翰酒,正須七椀玉川茶。操筆文章學古風,平生羞與腐儒同。相如雖有凌云賦,不及東方射守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