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跡
佛身無去亦無留,
那有行蹤在石頭。
想是山神嫌寂靜,
妝成圣跡引人游。
佛身無去亦無留,
那有行蹤在石頭。
想是山神嫌寂靜,
妝成圣跡引人游。
佛身既不會離去也不會停留,哪會有蹤跡留在石頭之上呢。想來是山神嫌棄山林太過寂靜,便妝點出佛的圣跡來吸引人們游覽。
無去亦無留:表示佛身超越了去來、動靜等相對概念,不生不滅。
圣跡:指佛的遺跡、神跡。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在游覽一處號稱有佛跡的地方時有感而發。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些利用所謂圣跡來吸引游客、增加人氣的現象,詩人借此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首詩主旨在于對佛跡現象進行理性審視,不盲目迷信。其突出特點是將佛理與生活現象相結合,以幽默的方式表達觀點。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重大影響力,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思考和表達風格。
名途塵海浩難親,黃葉門前一尺深。五畝桑麻荒舊隱,十年書劍負初心。客愁不奈貧多感,老色偏隨病見侵。奏賦相如今白首,倦游空有茂陵吟。
欲賞秋花色已涼,碧云散盡楚天長。姮娥舊種無多樹,何故人間有此香。
孤舟夜行秋水廣,秋風滿帆不搖槳。荒田寂寂無人聲,水邊跳魚翻水響。河邊守罾茅作屋,罾頭月明人夜宿。船中客覺天未明,誰家鞭牛登隴聲。
雙眉一夜颯秋霜,望斷南天北雁翔。何許高樓吹玉笛,傷心不忍獨銜觴。
懶慢嵇中散,寬閑得自怡。抱衾長恨晚,倒屐不嫌遲。網日蛛絲掛,梳煙柳發垂。朝來被花惱,浪走習家池。
傾囊倒篋皆珍怪,中有如刀兩大錢。不是美新能制作,為憐今近一千年。
扁舟除夕尚窮途,荊楚還憐俗未殊。處處送神懸楮馬,家家迎歲換桃符。江醪信薄聊相慰,世路多歧漫自吁。白發頻年傷遠別,綵衣何日是庭趨?
豈可常貧料此翁,齋盂頓有玉瓏松。春山藥草能同飯,夜雨茅堂未缺供。杞菊共傳寒綠賦,柴桑不隔紫霄峰。冰瓷嚼出宮商羽,一洗人間芥蒂胸。
南山有孤鳳,刷羽遠飛去。枳棘不足棲,托彼梧桐樹。仙人王子喬,吹笙儻相遇。聳身視九州,茫茫但塵霧。
迷涂不自覺,坐見六秩交。霜發凜無幾,況此日夜凋。所寄在酒盞,傾銀不辭高。澆我磊塊胸,那復氣干霄。手開赤泥封,不辦呼孟勞。乍紓愁腸回,亦沃渴肺焦。君甚似江州,愧我非姓陶。為僚且親串,酌我非一朝。
星轉曉天,戍樓聽、單于吹徹。擁翠被香殘,霜杵尚喧落月。楚江夢斷,但帳底、暗流清血。看臂銷金釧,一寸眉交千結。雨阻銀屏,風傳錦字,怎生休歇。未應輕散,磨寶簪將折。玉京縹緲,雁魚耗絕。愁未休、窗外又敲黃葉。
貧無知己老無親,踸踔空憐涉世深。種藥漸為衰晚計,對花銷盡少年心。牛衣忍病寒初覺,蠹簡翻愁雨半侵。平昔結交惟二仲,折梅時寄短長吟。
漶滅書生刺,迢遙國士恩。片言猶海嶠,三賦已乾坤。道豈中原喪,交寧異代論。尚拚雙鬢在,垂白子云門。
不作觚棱夢,長閑地角身。南冠欲從楚,西笑敢懷秦。鴻雁猶千里,牛羊絕四鄰。門羅今可設,更恐白頭新。
至矣吾三后,功高漢已還。復推元祐冠,蓋得永昭全。有作猶非圣,無私乃是天。侍臣談道要,家法信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