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四十二首 其二
客從南方來,報我天童老。
撞破太虛空,全身入荒草。
而今子細思量,令人哭不成哭笑不成笑,寥寥目斷千峰曉。
客從南方來,報我天童老。
撞破太虛空,全身入荒草。
而今子細思量,令人哭不成哭笑不成笑,寥寥目斷千峰曉。
有客人從南方來,告訴我天童老和尚的消息。他仿佛撞破了太虛空,將自己融入荒草之中。如今仔細想來,真讓人又哭又笑都不是滋味,只能望著那千座山峰在拂曉中漸漸隱沒,四周一片寂寥。
天童老:指天童寺的高僧。
太虛空:佛教概念,代表廣大無邊、空明的境界。
子細:即仔細。
此詩創作背景與佛教禪宗文化密切相關。天童寺是禪宗名剎,當時禪宗思想盛行,詩中體現出對高僧修行境界的探討。作者可能是聽聞天童老和尚的事跡后,有感而發,寫下此偈頌來表達對其修行境界的感悟和思考。
這首偈頌主旨圍繞對天童老和尚修行境界的思考。其突出特點是將敘事、抒情與禪意相結合,以直白的語言傳達深刻的哲理。在文學史上,它是研究宋代佛教偈頌文學的一個例子,反映了當時禪宗思想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落托烏紗墊角巾,已將清泚滌京塵。請君便漉淵明酒,醉后從他雪滿簪。
木落沙明秋浦,云臥煙淡瀟湘。曾學扁舟范蠡,五湖深處鳴榔。望斷水云千里,橫空一抹晴嵐。不見邯鄲歸路,夢中略到江南。公子只應見畫,此中我獨知津。寫到水窮天杪,定非塵土間人。
復酌臨清夜,幽懷故不群。高林風鵲定,暗壁露蛩聞。把燭嗔殘炬,移尊惜半醺。不眠看月上,松檜白紛紛。
蓮峰好,煙樹半陰晴。峭壁凌空三萬仞,白云鋪海九千尋。列子御風行。蓮峰好,人立曉風斜。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炫生花。奇境向人夸。蓮峰好,攜手一登臨。說與山靈應更羨,玉臺夫婿是徐陵。彩筆共題襟。
宿酒微醒不自持,君王催喚太真妃。醉紅睡起依然在,忙倩羅紈為解圍。九原喚起李夫人,誰炷仙香為返魂。一捻宮腰渾瘦損,舞衣微帶瑞云痕。泉客將歸返故淵,西風渺渺碧波寒。主人情厚無他贈,一把真珠泣翠盤。戀戀天光下玉階,明妃初出漢宮來。情知至死歸無路,一點芳心誓不回。六宮試手學梅妝,曾見飛英點額傍。香粉嚼馀濃不散,唾花誤染縷金裳。憶別春容巳十年,回文錦就倩誰傳。都將一掬傷心淚,灑向蠻溪數幅箋。別后盟言不忍寒,舊官到底勝新官。情緣未斷還相見,人復團圓鏡復完。飄飄天上謫仙人,嘗作金鑾侍從臣。老大風流殊未減,錦袍如舊白頭新。
同州隔秋浦,聞吟猛虎詞。晨朝來借問,知是謝楊兒。
小齋風雨凈無塵,藥裹書箋黯自親。興發欲為垂手舞,病魔偏妒曲肱人。論心坐嘆知音少,卻老惟堪對酒頻。莫畏沖泥惜雙屐,黃花含笑已迎賓。
天圣收群彥,惟公獨出群。兩朝推舊德,一代仰高文。得位才康世,逢時道佐君。云胡天不慭,撫幾悼勛勤。
重門畫戟公堂峻,萬瓦清煙使宅雄。草服勸耕菖葉綠,羅裙送酒荔枝紅。
一路松林接海天,荒陵不見見寒煙。年年寒食無尋處,空向春山拜杜鵑。
多夢知人困,奔槽驗馬饑。如何今夜冷,催起故園思。房闥占燈穗,門閭繫柳絲。仍憐小兒女,及早問歸期。
少年應自負雄才,老悟玄機此意灰。歲月風光情自得,山云水石興悠哉。一環理窟閒中見,萬古天心動處來。寶匣瑤琴遺響在,幾何人識伯牙懷。
磬湖雨過漾清波,古岸秋來長薜蘿。問訊石君無恙否,試煩著手為摩挲。
鳥窠閑口聊吹布,雪老低頭卻入庵。生死同條末后句,也應千里問同參。
漂泊天南久。訊征鴻,故人何似,別時詩瘦。為說蓼莪初廢詠,血漬夜臺應透。料雞骨、那堪長守。急趁歸航相慰藉,素車遲,不及飆輪驟。空飲恨,范張友。招邀尚記黃花候。鎮流連,蒲帆夜月,竹窗清晝。吟到傷心千古曲,清淚一時盈袖。更齒冷、蠅營狗茍。我有新詩君未見,盡長歌,罵座還聞否。弦已斷,臆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