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張石磐侍御游沈氏山莊三首
短棹追游坐日間,嵚岑佳處亦躋攀。探奇覓勝真成癖,才了觀湖又到山。
觀水觀山事亦清,卻于來往太勞生。我欲攜之置湖上,幻出君山看洞庭。
海上移來小朵云,清虛不著世間氛。何當少借三年住,洞里吹簫日共君。
短棹追游坐日間,嵚岑佳處亦躋攀。探奇覓勝真成癖,才了觀湖又到山。
觀水觀山事亦清,卻于來往太勞生。我欲攜之置湖上,幻出君山看洞庭。
海上移來小朵云,清虛不著世間氛。何當少借三年住,洞里吹簫日共君。
白天坐著小船去游玩,險峻優美之處也努力攀登。探尋奇景名勝真成了癖好,剛看完湖又來到了山中。觀賞山水之事本也清雅,只是來來往往太過勞神。我想把這美景搬到湖上,幻化成君山來眺望洞庭。像海上移來的一小朵云,清幽純凈沒有世間的塵氛。何時能借住個三年,每天和你在洞里吹簫相伴。
短棹:短槳,這里指小船。
嵚岑:山勢險峻的樣子。
躋攀:攀登。
勞生:使生命勞累,指奔波忙碌。
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山。
清虛:清凈虛無。
氛:塵氛,指世間的污濁之氣。
何當:何時。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是詩人與張石磐侍御出游沈氏山莊時所作。當時詩人可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在自然山水中尋找寧靜與樂趣,借游玩來放松身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山水的喜愛和對閑適生活的向往。其特點是語言質樸,情感真摯,生動地記錄了游玩經歷和內心感受。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自然的審美情趣。
混融成。大圓覺海崢嶸。性珠顯、恢弘祖意,慧風通、虛谷傳神。有中無、無中有有,應變處、廓爾縱橫。坦蕩融通,杳冥豁爽,澄澄一混體無榮。證動靜、俱忘何在,觸處露圓明。如如貌、莫形莫狀,真凈真清。靈通像、不增不減,罄劫一段光榮。無限域、含容萬有,遍四海、三際充盈。荏苒沖虛,無離無壞,浩然一點括長生。證未有、巍巍極致,奇特體妍精。這模樣、人能悟入,與道同名。
荀家才妙誕慈明,蹀躞云駒類所生。舊業留存銅雀研,賜袍剪作鐵花繃。已知瑞國徵三索,但祝成人享太平。河朔恰逢消夏會,歡傾百斗故人情。
好道耽詩別有天,呼朋吆友各忘年。寧能超脫塵寰外,且自勾留醒醉邊。多事能拋容我懶,此心半老乞誰憐。依稀囈語曾相約,會釣溪山待勝緣。
有志經邦國,無憂及子孫。凄涼柱下史,慷慨殿中言。發已生離白,聲還死別吞。空山一杯酒,何日奠忠魂。
無正文。
昔往興遄盡,今游期未齊。天連華蓋起,山抱白云迷。樹老時來鶴,星低半在溪。故人題筆在,遺墨似鴉棲。
風雨羊腸道,飄零萬死身。牛兒朝共載,木客夜為鄰。庾子江南夢,蘇郎海上貧。悠悠看晚渡,誰是濟川人。
青山如畫酒如泉,高會分明十載前。錦軸為君題壽句,便驚春色滿榆川。
貌比年加老,憂如病轉深。風檐驚淅瀝,竹徑怯陰森。獨立籌家難,朋來阻歲祲。遠書思過雁,危坐自沈吟。
水邊山下懶尋伊,折放瓶中看一枝。一片飛來沾硯滴,似嗔老子不題詩。
客舍燕臺對雪眠,別來心跡兩茫然。青山有地淹貧病,白日無情換歲年。駑馬極知難附驥,玉堂真嘆遠瞻天。新詩海內流傳遍,憑寄楓林水石邊。
昔賢遺宅懸千載,此日高旌到二公。人去碧山空有鶴,興來彩筆總如虹。晚搴蘋藻春云里,醉倚蒹葭暮雨中。今古重傷回首地,幾誰飛閣坐層空。
天道茫茫竟莫回,忍看瓊樹掩泉臺。二三歲長能知孝,十六詩成總是哀。夷甫鐘情言服簡,樂天垂淚字題崔。會須積善如先世,重有麒麟入夢來。
別餞別尤苦,輾轉那得寐。后會倘可期,握手三致意。
性命根基奧。道本陰陽造。孤守靈光一點清,殆失觀天道。三盜宜深討。四象當逆考。奪得乾坤造化權,結就圓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