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會寺
獨愛清幽此地來,
不辭芒履踏蒼苔。
煙迷竹徑鐘聲遠,
云斂溪山梵宇開。
勝跡何須金布砌,
上方寧異玉生臺。
談空閒士遲歸思,
無數閒禽綠水隈。
獨愛清幽此地來,
不辭芒履踏蒼苔。
煙迷竹徑鐘聲遠,
云斂溪山梵宇開。
勝跡何須金布砌,
上方寧異玉生臺。
談空閒士遲歸思,
無數閒禽綠水隈。
我因獨愛這里的清幽來到此處,不介意穿著草鞋踩踏青蒼的苔蘚。煙霧籠罩竹徑,鐘聲顯得悠遠;云氣消散,溪山之間的佛寺展露出來。名勝古跡何須用黃金鋪砌?高處的佛地難道不同于玉砌的仙臺?論道的閑人遲遲不想歸去,無數閑適的鳥兒棲息在綠水邊。
芒履:草鞋。
蒼苔:青苔。
梵宇:佛寺。
勝跡:名勝古跡。
上方:佛教指佛國或僧道居住的山頂。
談空:談論佛理(佛教講空)。
隈(wēi):水彎曲的地方。
此詩為詩人游覽海會寺時所作。具體創作時間與背景無明確史料記載,推測為詩人閑暇游歷之際,因醉心寺中清幽景致與禪意而作。
全詩以‘清幽’為線索,描繪海會寺煙竹、溪山、梵宇等景致,展現佛地自然之美,表達對禪意生活的向往。語言清新自然,意境幽遠,是一首融景、情、理于一體的游覽佳作。
天與衰翁供打眠,又開面壁無窮天。也須明月清風入,分付吾墻只及肩。
水際崖頭取次眠,崖頭天也水中天。始知身在乾坤里,漫說乾坤擔在肩。
秋嶼潮生月正懸,
天高海闊夜娟娟。
龍沙萬里蟾光動,
珠浦三更蚌影圓。
風捲浪花驚宿鶴,
水鳴霜葉觸啼鵑。
真游那得乘槎夢,
直泛銀河學閬仙。
久仰風騷冠九州,
鴻篇到處喜傳留。
崇階叩謁心如許,
杖策追隨愿未休。
翰墨因緣同骨肉,
襟懷恬淡憶同儔。
吳中勝友聲華盛,
何得重逢續俊游。
高臺百尺壓城隈,鎖斷江山勢欲回。千蜃結成凌碧落,六鰲頂出近蓬萊。參差廬井三陽見,縹渺風煙十縣開。勝概金陵那得擅,題詩愧乏謫仙才。
暮鴉散盡海天秋,臺上朝陽有鳳游。翠壁作屏連北極,練江分帶入東流。衣冠恍集金陵地,檣櫓疑過白鷺洲。散發篷窗眠倒影,不妨身世在丹丘。
大書深刻著榮名
滅魏吞吳恨未成
沂水蕭蕭愁不斷
我來何處拜先生
早歲聲華過洛陽,
才多玉尺未堪量。
十年傳食如輪轉,
一曲高歌笑鋏長。
閱世漸同秋意淡,
思鄉愈覺月痕涼。
琴書入幕憐漂泊,
閒買村醪洗俠腸。
山城酒薄客愁濃,
臥厭秋霖萬事慵。
九月十月忽飛雪,
北人南人俱笑容。
□□□□法,□□□□□。□□□□□,□□□雪人。□□□□照,□□江漢炳。靈□□物□,生五色虎□。□山□長□,□□□□□。□簡三□秩,滿□中□□。然囊衣度云,棧□□□與。七賢□襁負,中□□金產。
外子惟知愧可攻,
羨公八十未衰癃。
曾孫喜見親文褓,
尚想當年擲鏡翁。
珠璣顆顆出層坳。和煙和霧消。散花仙壁插云高。花光皆白豪。
源滾滾,氣飄飄。巖根濤怒號。塵寰謫墜為誰招。玉人吹洞簫。
樂叟干將劍,鋒铓凜不收。
之人獨和厚,與世極沉浮。
淑氣長三月,高懷自九秋。
洞門元不鎖,依舊少從游。
遼兒曾奉使,
主父竟窺鄰。
厚德終歸宋,
無人莫謂秦。
橋門虛入侍,
漢室重和親。
轉悼南征者,
凄涼問水濱。
賜沐郊園正早春,碧蘭為佩尚堪紉。明朝握向龍樓側,不扈江籬似楚臣。
楚人賦本似離騷,燕頷將軍亦綵毫。一自蘭臺陪宴后,十年香草憶江皋。
五色繽紛滿會城,塤篪又聽奏新聲。
春風桃李花初放,秋月氤氳水上生。
吳苑尋章傳彩筆,瑤臺摘句盡瓊瑛。
高歌義我清涼甚,惹得詩人幾醉醒。
尚懷細雨初移日,
著子已見清霜潸。
絕憐面有貴人色,
偶致吾儕樽俎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