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偶作
南船北馬盡饑疲,皮骨空存病不支。
總為啖名親筆墨,未能知命亂蓍龜。
疏于骨肉無天趣,嘗盡艱難好酒悲。
便擬從今研《易》象,中年學道已嫌遲。
南船北馬盡饑疲,皮骨空存病不支。
總為啖名親筆墨,未能知命亂蓍龜。
疏于骨肉無天趣,嘗盡艱難好酒悲。
便擬從今研《易》象,中年學道已嫌遲。
南來北往的人都饑餓疲憊,只剩皮包骨頭且疾病纏身難以支撐。總是為了追求名聲而親近筆墨,卻不能安于命運還胡亂占卜。和親人關系疏遠缺少天倫之樂,嘗盡艱難困苦只能借酒消愁。便打算從現在起鉆研《易經》卦象,可中年才學道已嫌太遲。
南船北馬:泛指各地奔波的人。
啖名:追求名聲。
知命:《論語》有“五十而知天命”,指安于命運。
蓍龜:古代用蓍草和龜甲占卜,這里指占卜。
天趣:天然的情趣,這里指天倫之樂。
《易》象:《易經》的卦象。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推測詩人中年時歷經生活奔波,為追求名聲而忙碌,卻身心疲憊、疾病纏身,與親人關系也變得疏遠。在經歷諸多艱難后,對自己的人生選擇產生反思,于是有了鉆研《易經》、尋求精神寄托的想法。
這首詩主旨是詩人對自己前半生的反思。突出特點是情感真實,通過自身經歷展現內心掙扎。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古代文人在追求名利過程中的困惑與覺醒。
一病居閑久,恩榮自及孫。
真傳未老貌,禪贊在山言。
沙鳥巢庭樹,漁舟泊水門。
重來舊游處,空有竹輿存。
夜窗涉塵編,山林詩輒取。
悠然忘世故,正味若醇酒。
渠能道我言,不必出吾口。
抄成長自隨,真為歲寒友。
秋氣清如水,推篷夜不眠。
蘆花新有鴈,莎葉尚鳴蟬。
心向征途老,詩憑物景全。
漁童看月上,吹笛柁樓前。
禮云風斷煙,哄議十九失。
片言灼龜鑒,巨典資以秩。
抗志非太高,砭艾起時疾。
何翅位宗伯,宇內頼調一。
飛樓半天真人居,玉幢金蕤龍虎輿。
層門十丈擁翠樹,枝磨有聲作靈語。
邪劣未除嗟異路,紫云翻袍兩儀舞,赤巾使者呼女鬟。
吟風颯颯鵝笙寒,迎月殿高句難攀。
踏珠出水如出霧,三十六鳳空銀灣。
故交南北去,誰復念幽人。
夕別驚初見,相知樂似新。
竹聲當暑浄,茶味得泉珍。
貧與詩相涉,詩清不怨貧。
骨成泉下土,何物是游魂。
一代顏容盡,千年名姓存。
善緣依佛地,巧詠任人言。
幾聽錢塘曲,風松靜似喧。
篝火下修嶺,褰衣涉清川。夜投故人廬,洞壑藏真仙。
一水遠縈紆,兩山對蜿蜒。但見煙云深,不識車馬喧。
主人敬客至,杯酒羅堂前。諸孫競勸酬,烹羊雜雞鮮。
同來二三人,妙語爭春妍。此會良獨難,達旦不復眠。
雞鳴秉燭游,到君新池邊。中有讀書堂,藏書足精研。
把筆記姓名,徘徊悵無緣。天明驅車去,去上層岡巔。
回首三嘆息,安得數畝田。結茅與君鄰,嘯傲終殘年。
洞府深沈別有天,翚飛樓閣聳晴煙。
詩傳玉局驚凡目,丹就金爐記昔年。
翠涌千波橫絕壁,風吹萬籟入飛泉。
他時待我功成后,卜室青山絕世緣。
我來勸農值春雨,傍人笑我身藍縷。
我身藍縷分當然,唯有擔夫愁艱阻。
汝擔夫,聽我語,桑麻谷粟生于土。
若非雨澤滋發生,粒食片衣誰付與。
豈不見田間耕耨人,泥涂深沒股。
曉露濕云鬟,歌笑采桑女。
他時蠶麥倍豐成,羅列甕盎鳴機杼。
一旦雨濘不為勞,當念耕農蠶婦終歲服勤苦。
百事已無機,空林不掩扉。
蜂沾朝露出,鶴帶晚云歸。
石老苔為貌,松寒薜作衣。
山翁與漁父,相過轉依依。
催粥華鯨徹翠微,覺來屋瓦白差差。
初疑淡月霜天曉,忽失前山云幙垂。
田父腰鐮禾欲耳,行人策杖足如錐。
老僧莫笑芒鞋苦,破釜生塵儂更悲。
不樂何蕃歲一歸,歐陽越客飽京師。
腰間未許印如斗,堂上還驚鬢已絲。
男子但知三釜計,人生合是百年期。
他時此恨憑誰說,見著魚軒心轉悲。
管窺當世務,如見肺與肝。惟有差役法,立判最為難。
姑以一鄉論,利病胡可殫。地里有寬狹,戶籍有耗繁。
富者產日聚,貧者稅不?。懦者畏如鼠,強者虎而翰。
選以流水法,物力匪一般。否則白腳差,又有丁戶單。
齬齟常不齊,可充凡若干。今之鳧鶩輩,舞文過于殘。
往往憑一紙,火急追至官。曰汝充保副,詰奸不停鞍。
曰汝任戶長,催科不容餐。稍或稽聽命,怒訶裂巾冠。
長官一不察,揚波助其瀾。箠械微完膚,路行為悲酸。
平民如冤苦,回睇生理干。事勢不獲已,交興爭訟端。
甲尋乙之后,乙搜甲之瘢。碎家猶未平,寧復生聚歡。
仁人一動心,不作秦越看。奏曰舉義役,少舒民力刓。
而我賢令尹,風流謝家蘭。和氣春可掬,冰壺照人寒。
一班試政事,暫輟登金鸞。譬如奏庖刀,所至悉髀髖。
黃童共白叟,環坐相團??。不圖見良法,喧嘩絕愁嘆。
顧愚庸且陋,末學事邯鄲。所恨乏良策,持以贄識韓。
一部淳熙書,井井不可刊。更觀義役行,始自陳淳安。
漢祖肇炎圖,三杰咸輔翼。功成及酬賞,相國獨第一。
發蹤指示語,誰曰匪其實。焉知英主心,方謹操縱術。
勛高疑益深,固異亭長日。守關忠弗念,置衛防百出。
堂堂明且審,自計亦無失。護軍給餉饋,入秦收圖籍。
用智既有余,保身豈難必。遜封散宏財,非真召平力。
污名起田宅,猶愈受斧锧。終加恭謹辭,賢哉史臣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