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線橋村市
聚落魚鹽市,通衢負販居。
潮頭低窄港,橋背受輕車。
伐蔗飯牛足,誅茅煅蠣馀。
青橙與霜橘,味苦代新蔬。
聚落魚鹽市,通衢負販居。
潮頭低窄港,橋背受輕車。
伐蔗飯牛足,誅茅煅蠣馀。
青橙與霜橘,味苦代新蔬。
村落里有魚鹽交易的市集,大路旁是小商小販居住的地方。潮頭涌入狹窄的港灣,橋面上承載著輕便的車輛。砍甘蔗喂牛飼料充足,割茅草燒蠣殼后還有余料。青橙和經霜的橘子,味道雖苦卻能代替新鮮蔬菜。
聚落:村落,聚居的地方。
魚鹽市:以魚和鹽為主要交易商品的市集。
通衢(qú):四通八達的大路。
負販:背負貨物販賣的小商販。
誅茅:割除茅草。誅,砍伐、割除。
煅蠣:煅燒牡蠣殼(古代常用牡蠣殼燒制成石灰)。
代新蔬:代替新鮮的蔬菜。
此詩描繪清代沿海村落鐵線橋的市井生活,反映了當地以魚鹽貿易、甘蔗種植、牡蠣加工為主的經濟活動,以及村民依托自然物產(如甘蔗、牡蠣、柑橘)維持生計的日常,或為作者游歷觀察所得。
全詩以白描勾勒鐵線橋村市圖景,通過魚鹽市集、潮港輕車、伐蔗煅蠣、苦橙代蔬等細節,展現沿海村落的經濟形態與民生狀況,語言質樸,富有生活氣息。
鼻觀初聞九里香,小山幽桂老尤蒼。縱然有少殘零熱,自是無緣頓段涼。似覺衣襦嫌楚葛,便教床榻卷巴箱。虬龍雨足當休謝,誰與飛箋叩玉皇。
出門云水任茫茫,相應相酬許當行。一切時無第二念,雪峰于此謝靈光。
宰邑非良才,
樸拙瞢信己。
曾無補毫發,
粗不畏首尾。
倚公造物手,
襲璧護玷毀。
世有百謫馀,
觀旁首重稽。
墨氣空濛化水煙,
春光猶濕半晴天。
生機筆下知多少,
流出真如石上泉。
好學先鄉黨,登科復妙年。誰為耆舊傳,最處縉紳先。淪謝今亡矣,風流孰繼焉。魂歸食里社,世世仰仁賢。
晚歲官仍困,終身恥自言。廉明漢循吏,仁愛鄭公孫。赤縣朝稱理,衡山德共尊。遠人應罷市,處處有遺恩。
百尺樓頭豪氣,一條冰上高風。此系吾家本色,外人不得混同。十下鐘鳴院落,三竿日上窗欞。載酒人來且去,先生高臥未醒。
二禺勝跡久荒蕪,志就名山有董狐。點綴亭臺增麗景,搜羅今古探遺珠。
書藏石室神應護,喜動煙巒鳥亦呼。借問卷端題片語,何如玄晏序三都。
長愁憐杜子,
多病愧相如。
避地風塵里,
還家瘴癘馀。
春隨南國雁,
書滯北溟魚。
故里勞相問,
于今未定居。
門外飛花風約住。消息江南,已釀黃梅雨。蜀客望鄉歸不去。當時不合催南渡。憂國丹心曾獨許。縱吐長虹,不奈斜陽暮。莫道春光難攬取。少陵辨得尋花句。
博山一穗爇沉薰,
寄傲胡床笑此身。
馬隊也知非講肆,
聊從開府乞清新。
不爭肥婢醉馀妝
甘寄墻陰作晚芳
馬嵬秋風零落盡
還馀冷艷動人腸
清砧明月暗相憐,裊裊微波弄夕煙。
長信宮詞怨紈素,沈園嘉樹罷吹綿。
傷心白下馀殘照,回首紅橋又昔年。
莫向雷塘尋勝跡,十分消瘦到眉邊。
谷里侵云寺,尋幽到深處。
春過寒花開,人來啼鳥去。
豈期草庵客,日暮此相遇。
自怪山中住,
邀人更寫山。
為期風雨夕,
長對戶庭間。
雪片沖炎落,
花枝積歲斑。
殷勤謝真宰,
煙景浪相慳。
八音資始。
君五聲。
興此和樂。
感百精。
優游律呂。
被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