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零四首 其二十五
復見天地心,舉世皆知有。
山意沖寒欲放梅,岸容待臘將舒柳。
惟有拄杖子,黑粼皴,元依舊。
受霜凍不枯,遇陽和不秀。
壁角落頭,塊然拙守。
終日談玄口不開,噴嚏也成獅子吼。
復見天地心,舉世皆知有。
山意沖寒欲放梅,岸容待臘將舒柳。
惟有拄杖子,黑粼皴,元依舊。
受霜凍不枯,遇陽和不秀。
壁角落頭,塊然拙守。
終日談玄口不開,噴嚏也成獅子吼。
又看到天地的生機,世上的人都知道它的存在。山間的氣息沖破寒意,似乎要讓梅花綻放;岸邊的景象等待臘月過去,柳樹即將舒展枝條。只有這拄杖子,顏色黑且紋理粗糙,依舊和原來一樣。它經受霜凍也不會枯萎,遇到溫暖的陽氣也不會抽芽開花。它待在墻壁角落,獨自笨拙地堅守著。整天談論玄理卻緊閉著嘴,打個噴嚏也如同獅子怒吼一般。
復見天地心:出自《易經》“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指天地間的生機、規律等。
黑粼皴:形容拄杖子顏色黑且有粗糙的紋理。
元:同“原”,原來。
陽和:指春天溫暖的氣息。
塊然:孤獨的樣子。
獅子吼:佛教用語,比喻佛菩薩說法時震懾一切外道邪說的神威。
這首偈頌是佛教相關的作品,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在佛教修行和文化傳播的背景下,禪師們常以偈頌的形式表達對佛法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可能是在修行過程中,觀察自然景象,領悟到自然規律與佛法的相通之處,從而創作了此偈頌,以啟發修行者堅守本心、超脫世俗。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借自然景象和拄杖子的形象,傳達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對堅守自我、超脫世俗的倡導。其特點是將自然與哲理巧妙結合,以生動的意象表達深刻的思想。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有助于修行者領悟佛法,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和啟示意義。
金屋重扃貯阿嬌,繁陰秾艷隔賢豪。年年花濺華清淚,應是蒙塵恨未銷。
貢焙僧巖各有名,手封奇品更丁寧。衰翁劇飲雖無分,且喜云腴伴獨醒。一奩真茗慰鈴齋,更伴仙卿逸藻來。夜啜曉吟俱絕品,心源何處著塵埃。
置酒高堂上,嘉殽列肥鮮。結交并豪俠,四座皆少年。意氣不復殊,肝膽相披宣。仰視白日輝,一言誓青天。貽我紫綺裘,報君珊瑚鉤。暮從邯鄲飲,朝入洛城游。橫行無七貴,傲睨凌五侯。腰間雙青龍,精光含九秋。投軀報知己,慷慨當仇讎。性命如鴻毛,夕死無怨尤。
驅車同出帝王州,冬晚霜風襲敝裘。紫陌塵埃隨馬到,白溝河水帶冰流。孤村酒幔夕陽外,野草郊原天際頭。敢憚旬宣歸路遠,江南人候木蘭舟。
蘤紅蜂好齧,路細麝來眠。若也栽幽處,踰冬色不蔫。
臨津不得濟,佇楫阻風波。蕭條洲渚際,氣色少諧和。西瞻興游嘆,東睇起凄歌。積憤成疢痗,無萱將如何。
憶昔論文友,如今舐鼎仙。周經談正印,易學話真傳。一樂堂中語,三生石上緣。蓮峰望昆岳,惆悵白云連。
晚出白云軒,來過青蓮宇。翩翩曳短裾,不掛塵中組。原草生芳荑,飛花滿桑土。獨鶴先我行,南山遙為主。莞爾聽鳴禽,不覺逢漁父。共笑嵇生懶,好鍛對環堵。何如今日游,春風采蘭杜。
清齋隱蘿月,檐暝滋林巒。澤國夜溪雨,亭皋春草寒。山光帶滉漭,池響交檀欒。憶處畏入夢,遙遙獨寤嘆。
春宵誰道直千金,妾獨愁多思不禁。花月只消長惹恨,管弦惟有更傷心。
雞骨頻占欲滿篝,可憐金石若為流。中朝定有蠲租詔,不解民間目下愁。
人日新鶯樹樹回,觥船交錯綺筵開。梅花正傍君頭白,喜得清香歲歲來。
天下無雙士,軍中有一韓。才名兩相累,世道一何艱。旅次窮冬暮,囚孤永夜寒。身亡家亦破,巢覆卵寧完。矍鑠鞍仍在,驚呼鋏屢彈。丈夫忠義耳,無惜感歌還。
已化閑云傍鳳城。片帆匹馬古今情。欲回無計別離輕。孤鶴挾山來我屋,野風吹月下漁汀。十年游夢未曾經。
形影同深夜,燈邊一侍人。香煎沉水片,酒酌雪花春。不寐聽疏雨,無言倚翠茵。茫茫兒女事,嘆息為清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