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雜感二首 其二
龍虎鐘山百戰雄,
朔風吹浪下艨艟。
雕戈壓陣黃沙斷,
鐵鎖沈江赤燒空。
鳷鵲觀消春雪里,
鳳凰臺冷暮云中。
由來帝業終荒草,
銅狄何曾戀漢宮。
龍虎鐘山百戰雄,
朔風吹浪下艨艟。
雕戈壓陣黃沙斷,
鐵鎖沈江赤燒空。
鳷鵲觀消春雪里,
鳳凰臺冷暮云中。
由來帝業終荒草,
銅狄何曾戀漢宮。
鐘山如龍虎盤踞,歷經百戰更顯雄奇;北風卷起浪濤,戰船順流而下。精美的兵器壓陣,遮斷戰場黃沙;鐵索沉江防御崩潰,火光映紅天空。鳷鵲觀在春雪中消逝,鳳凰臺在暮云中清冷。自古帝王基業終成荒草,銅人怎會留戀漢宮?
鐘山:南京紫金山,有'鐘山龍蟠'之說,地勢險要。
艨艟(méng chōng):古代大型戰船。
鐵鎖沈江:化用三國吳以鐵索攔江,被晉軍燒斷的典故,指防御崩潰。
鳷鵲(zhī què)觀:漢代長安宮殿名,此處代指金陵的古代宮觀建筑。
鳳凰臺:金陵名勝,傳說南朝劉宋時有鳳凰翔集,后建臺紀念。
銅狄:銅人,傳說漢宮銅人被魏明帝遷移時流淚,見《漢武故事》。
金陵(今南京)為六朝、南唐、明等多朝古都,歷史興亡頻繁。詩人游覽金陵,面對古跡與歷史遺跡,感懷朝代更迭,故以'雜感'為題,借詠史抒發對歷史規律的思考。
全詩以金陵為中心,通過戰爭場景與古跡荒涼的對比,揭示'帝業終荒草'的歷史規律,語言雄渾,用典貼切,是一首典型的詠史懷古詩,展現對歷史變遷的深刻洞察。
出入兵戎里,揮毫代執戈。病馀身易老,日短事偏多。山月出青靄,江風生白波。心專圖報效,才薄愧蹉跎。
燈華步似蹈虛空,光影生生計未窮。天上孤星控新月,渾如玉彈引冰弓。
高臥元龍百尺樓,飽看風月自忘憂。雖無濁酒招陶令,尚有枯棋伴奕秋。俗事可堪遮眼底,愁情終莫上眉頭。襟懷落落誰能測,方寸端容萬斛舟。
西溪溪口東岡道,楊柳陰陰春欲老。花間系馬我曾來,紅雨傷春跡如埽。美人勸我金色漿,玉臺贈以盤龍寶。愿作西溪一水魚,趁爾容顏為余好。城南將軍同醉倒,殯宮今已生春草。
一波滅處一波成,崖上苗歌渡夢聲。薄暮偎人寒瑟瑟,青衫白笠入邊城。
退食公園后,焚香即燕居。鏡明含萬象,水凈見群魚。幕府當荊楚,官曹塞簿書。靈臺塵不到,作計未為疏。
我恨不識鹿門公,蔡郎心期千載同。不隨吏部曹中板,去赴長蘆寺里鐘。一坐十月長江濱,自君之來心轉親。還書起居清源君,人間紛紛何足云。同行者誰平原孫,于我不但骨肉親。誰言不為桃花去,只愛江山亦可人。二子逃禪不計年,江湖重去水粘天。直饒透盡三關語,到底終成百漏船。木魚光里兩蒲團,意氣與我平生歡。盡底告君君不會,空得癡人尋筆端。
從宦無能漫笑今,水波愁亂是余心。舊園欲我栽荒竹,觀變何人再入林。他日山山應有約,此中泛泛故難尋。夢回一拂橫舟劍,寒色空濛夜正深。
三茅琳館倚嶙峋,五季枯梅帶蘚痕。劫燒忽收香影去,孤根猶抱橛株存。翠禽夢斷春無跡,玉樹歌殘月正昏。不作杜鵑歸閬苑,為煩逋老賦招魂。
副相威名重,春卿禮樂崇。錫圭仍拜下,分命遂居東。高旆翻秋日,清鐃引細風。蟬稀金谷樹,草遍德陽宮。教用儒門儉,兵依武庫雄。誰云千載后,周召獨為公。
陰風吹隴麥芽纖,歲盡玄冥令更嚴。園圃未春先綴蕊,乾坤如海欲生鹽。不妨積處堪高臥,預想晴來好曝檐。縱是未能堅作玉,漸看冰柱已垂尖。
南北關河總會通,泉流分濟恰當中。供輸坐免鯨波險,千載洪圖仰太宗。
天印山如天斲方,秦淮水縈練帶長。夜坐船頭看明月,垂虹斜掛幾飛梁。
梧桐月小蟾蜍蟄,芙蓉露冷銅山泣。金粟香懸十二闌,襪羅塵沁莓苔涵。畫屏絳燭煙未銷,夜深恨殺雙鸞簫。喚回金屋鴛鴦夢,不到銀河烏鵲橋。
寒來悲落桐,桐生在長林。積葉既阿那,攢條復蕭森。排云正孤立,乘風忽哀吟。朽壤方有托,急霰非所任。輪囷龍門側,憔悴嶧山岑。不求削成圭,何待裁作琴。菲薄既非材,固無斤斧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