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慶豐堂十閑詠 其六
扁舟賓客少,
閑作道家裝。
跡靜心還靜,
逍遙覺日長。
扁舟賓客少,
閑作道家裝。
跡靜心還靜,
逍遙覺日長。
乘坐小船的賓客很少,我悠閑地扮成道士模樣。行蹤安靜內心也平靜,逍遙自在感覺日子漫長。
扁舟:小船。
道家裝:道士的裝扮。
跡靜:行蹤安靜。
逍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樣子。
袁州慶豐堂是特定地點,作者在這個地方可能遠離了繁忙的事務和喧囂的社交,處于一種相對悠閑的狀態。他可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向往道家的清凈無為,從而扮成道家裝,享受這份寧靜。具體創作時間和更多背景信息因資料有限難以明確,但從詩中能看出作者當時處于一種閑適、尋求內心平靜的心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閑適寧靜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其突出特點是語言質樸,意境清幽。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的影響力,但能體現出當時文人對道家生活方式和心境的一種追求。
風流人物奈君何,淮海從容客興多。夜月光開云母帳,春筵曲喚雪兒歌。日穿林壑啼黃鳥,雨洗庭階濕翠羅。正欲扣門同一笑,歸來星斗看天河。
三月春深問若何,看花應怪落紅多。騷壇屢掃堂堂陣,仙館頻聽踏踏歌。已見良材成杞梓,更聞嘉好葉松蘿。天涯誰念瀛洲客,夢逐扁舟過浙河。
飲馬長城窟,回首望家鄉。
家鄉日以遠,朔風日以長。
風吹游子衣,涕淚忽滂滂。
豈不懷歸來,匈奴在邊疆。
五歲脫荒亂,中年荷治平。
何圖六十四,天下遍征兵。
老不任干戈,厭說胡塵起。
為問宗汝霖,當時六十幾?
玉帶猩袍,遙望翠華,馬去似龍。擁貂蟬爭出,千官鱗集,貔貅不斷,萬騎云從。
細柳營開,團花袍窄,人指汾陽郭令公。山西將,算韜鈐有種,五世元戎。
旌旗蔽滿寒空。魚陣整、從容虎帳中。想刀明似雪,縱橫脫鞘,箭飛如雨,霹靂鳴弓。
威撼邊城,氣吞胡虜,慘淡塵沙吹北風。中興事,看君王神武,駕馭英雄。
數日無人到,秋風一味涼。
蟲聲疑雨落,蝶翅學花黃。
樹老依殘砌,藤高出壞墻。
危闌聊倦倚,竹外又斜陽。
濛濛隔水幾行竹,
暗暗籠煙并是梅。
微影模糊聲犖確,
是誰攜屐踏花來。
鼓板鐘魚徹曉喧,
誰云方外事蕭然。
窗間日暮寒煙重,
未到齋時我正眠。
廿載春秋度若夢,浪淘風顛喜相逢。
煙塵仆仆先憂苦,霜霧重重后樂窮。
冷酒入腸成熱淚,狂濤過目啟浩胸。
明朝再飲富春水,江上垂釣學嚴公。
十年難弟未知音,七處征心可見心。何似卷堂聊散去,任他魚鳥各飛沉。
蓮花采去覓淤泥,覿面張拳轉更迷。了得本來無染意,眼前何境不菩提。
毋勞九品憶蓮臺,也莫棲棲代世哀。一念不生真體凈,圓通大士應聲來。
莫把塵心惹世塵,阿私十格尚沉淪。那知梵釋諸天位,原是靈山九地人。
今日都無病,重陽倏又過。
濁醪常醉好,佳菊未開多。
豈必皆時節,焉容不嘯歌。
一樽二三友,風雨奈予何。
折檻焚魚句獨工,參祥學道跡雙融。閑來幾捆牛腰卷,醉后千村驢背風。小過舊知惟硯北,同人新興在江東。即今握手春明里,不擬人間問轉蓬。
籬菊花繁九月秋,去年有客賦同游。文章海內無雙手,公望詞林最上頭。狎主齊盟鄰友在,朅來燕市酒徒留。蜀箋欲買三千葉,鈔取新詩慰老眸。
殿門嚴鼓發,萬灶撤周廬。
絕壁成馳道,堅冰過屬車。
后塵詢父老,初日指村墟。
共識三驅意,何勞《諫獵書》。
殘山剩水冷斜暉,獨向西風淚滿衣。
皂帽藜床成底事?全家遼海管寧歸。
佳節金吾全不禁,鰲山處處斗鮮妍。
笙歌地覺春如海,鐙火人忘月在天。
醉酒歡聲聞比戶,拋毬雅戲樂韶年。
歸家姊妹馀喧笑,猜謎傳來五色箋。
柳梢斜掛月如丸,
照水搖搖頗耐看。
欲寫真容無此鏡,
不難捉影捕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