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巡詩 其五十七
手刃番黎血尚腥,
忙鐫肌骨作人形。
遍身競賭人多少,
方信當場孰慣經。
手刃番黎血尚腥,
忙鐫肌骨作人形。
遍身競賭人多少,
方信當場孰慣經。
親手斬殺番黎的刀刃上血跡還帶著腥味,匆忙在肌膚骨頭上雕刻人形圖案。全身各處都用來較量所殺人數的多少,這才相信當場誰更有實戰經驗。
手刃:親手斬殺。
番黎:清代對臺灣原住民的稱呼。
鐫(juān):雕刻。
競賭:比賽、較量。
慣經:指經驗豐富,熟悉此類場景。
此詩為清代官員巡視臺灣時所作,記錄了當時番漢沖突后的特殊場景。清代前期,臺灣原住民(番)與移入的漢人常因土地等問題產生矛盾,詩中或反映某次沖突后,通過刻形標記記錄斬殺人數的習俗。
詩以具體戰斗場景為切入點,真實反映清代臺灣番漢互動中的沖突現象,兼具歷史紀實與民俗觀察價值,語言質樸,細節生動。
一時冠蓋盛臨川,直亮推公益友先。淡泊朱絲初少味,蕭疏翠竹久彌鮮。崎嶇處世曾何病,奔走成功亦偶然。天理更疏終不失,雍雍今見子孫賢。
五月扁舟憶過門,哀憐逐客為招魂。開樽不惜清泉潔,揮汗相看白雨翻。病起清言驚苦瘦,歸休尺牘尚相存。秋風灑涕松楸外,談笑猶疑對竹軒。
瘦盡春痕喚奈何,
斷腸心事更蹉跎。
本應弱質驚寒早,
終是垂頭清怨多。
秋草泥人仍宛宛,
小蟲無意喚哥哥。
漫嫌風露霄來重,
天上雙星正渡河。
麋冷雙女自為王,
錦繡旌旗海上張。
一自伏波親討伐,
日南長作漢封疆。
我瞻西郊,云停不雨。雞棲亂山,十舍千阻。一書緘春,慰厲存撫。望之或違,搔首企佇。
停云釃之,蜚雨濛濛。啟筒有獲,如渴吸江。孤月河漢,輕飔牖窗。憶侍誨色,杖屨后從。
盱衡推予,褒袞儷榮。靡懷不傾,靡言不情。會晤良難,欻然西征。孰謂愁斛,無自而生。
竹萌觸雪,粟花綴柯。風日山城,未春已和。命駕取涂,計日不多。官曹簡書,公其謂何。
傍石蒲草瘦,
傍湖蒲草肥。
因依各已定,
不愿更相移。
瓶中桃李亦爭春
白白紅紅愛煞人
最是評章擱筆后
誰濃誰淡誰精神
白門前。
烏帽白帽來。
白帽郎是儂。
良不知烏帽郎是誰。
石友今年斷不來,紛紛沒馬但黃埃。自憐老臂今三折,安得愁腸不九回。
赤旱彌冬復度春,今晨飛雨落江津。
雷聲出地喧群蟄,云氣行空走百神。
即有鸕鶿矜水影,尚馀麰麥感皇仁。
迂儒破悶開金盞,捲幔憑闌晚興新。
紫煙衣上繡春云
一樹繁花對古墳
辛苦無歡容不理
半緣修道半緣君
雷風疾。十圖斷送千年一。千年一。剩看光怪,滿湖狼籍。
微塵補字蠅慚密。浮圖補畫晴搖漆。晴搖漆。補天長是,有消無息。
千林新綠褪萎黃,人在它鄉某水鄉。
白鳥閑閑疑冷看,蒼鷹擾擾正乾忙。
阿婆涂抹情何在,老子瞢騰視已茫。
二頃良田元不欠,一聲布谷斷人腸。
達觀寺前春水深,維舟汀樹一登臨。
坐憐舊日經行路,愁絕新年悵望心。
蒼峽雨聲寒??,白沙云氣暮沉沉。
不緣南上風帆急,猶擬憑高挹翠岑。
積雨暗江村,溪聲到處聞。
幾家依綠樹,千頃熟黃云。
負郭真堪比,汶陽何足云。
東坡今寂莫,稼說有移文。
江城寒氣入肌膚,得告歸來強自扶。五馬獨能尋杜老,一床深愧致文殊。體虛正覺身如幻,談劇能令病自無。明日出門還擾擾,年來真畏酒家壚。
東鄰修竹野僧家,亂柳枯桑一徑斜。逐客慣曾迂短策,使君何事駐高牙。蕭條已似連村塢,邂逅應容設晚茶。慚愧病夫無氣力,隔墻空聽吏兵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