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叔閣學守建寧三首 其二
周之士也貴,如圭璧璠玙。
東陜與南土,出入本裕如。
高冠不可羈,位次實有馀。
輕此一葉舟,孰肯戲魯儒。
自公抗章行,益以貴士夫。
周之士也貴,如圭璧璠玙。
東陜與南土,出入本裕如。
高冠不可羈,位次實有馀。
輕此一葉舟,孰肯戲魯儒。
自公抗章行,益以貴士夫。
周朝的士人很尊貴,就像圭璧璠玙般珍貴。在東陜和南方地區任職,進出行事從容自如。高冠加身難以被束縛,其地位實際上綽綽有余。看輕這一葉扁舟,誰肯戲弄魯國的儒生。自從您上奏章離去,更讓士大夫們敬重。
圭璧璠玙:都是美玉,這里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身份尊貴。
東陜與南土:指不同的任職地區。
裕如:從容不費力的樣子。
高冠:象征地位高。
戲魯儒:典出《莊子·盜跖》,指戲弄儒生。
抗章:向皇帝上奏章。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當時鄭惠叔閣學任職建寧,后上奏章離開,詩人有感于其品德和地位,寫下此詩表達對他的贊美。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鄭惠叔閣學品德高尚、地位尊貴且不為世俗所困。其突出特點是運用比喻和典故,語言典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相互敬重、以詩贊人的風氣。
東陽本是佳山水,何況曾經沈隱侯。
化得邦人解吟詠,如今縣令亦風流。
新開譚洞疑仙境,遠寫丹青到雍州。
落在尋常畫師手,猶能三伏凜生秋。
昔浮南渡飆,今攀朔山景。
物色多瘦削,吟笑還孤永。
日月凍有棱,雪霜空無影。
玉噴不生冰,瑤渦旋成井。
潛角時聳光,隱鱗乍漂冏。
再吟獲新勝,返步失前省。
愜懷雖已多,惕慮未能整。
頹陽落何處,升魄銜疎嶺。
日往復不見,秋堂莫仍學。
玄發不知白,曉入寒銅覺。
為林未離樹,有玉猶在璞。
誰把碧梧枝,刻作云門樂。
兩首新詩百字余,朱弦玉磬韻難如。
漢家丞相重征后,梁苑仁風一變初。
四面諸侯瞻節制,八方通貨溢河渠。
自從卻縠為元帥,大將歸來盡把書。
久辭龍闕擁紅旗,喜見天顏拜赤墀。
三省英寮非舊侶,萬年芳樹長新枝。
交朋接武居仙院,幕客追風入鳳池。
云母屏風即施設,可憐榮耀冠當時。
健筆高科早絕倫,后來無不揖芳塵。
遍看今日乘軒客,多是昔年呈卷人。
胄子執經瞻講坐,郎官共食接華茵。
煩君遠寄相思曲,慰問天南一逐臣。
飛蓬卷盡塞云寒,戰馬閑嘶漢地寬。
萬里胡天無警急,一籠烽火報平安。
燈前妓樂留賓宴,雪后山河出獵看。
珍重新詩遠相寄,風情不似四登壇。
圣朝搜巖谷,此地多遺玩。
怠惰成遠游,頑疎恣靈觀。
勁飆刷幽視,怒水懾余愞。
曾是結芳誠,遠茲勉流倦。
冰條聳危慮,霜翠瑩遐眄。
物誘信多端,荒尋諒難遍。
去矣朔之隅,翛然楚之甸。
銀珰謁者引蜺旌,霞帔仙官到赤城。
白鶴迎來天樂動,金龍擲下海神驚。
元君伏奏歸中禁,武帝親齋禮上清。
何事夷門請詩送,梁王文字上聲名。
楊柳多短枝,短枝多別離。
贈遠屢攀折,柔條安得垂。
青春有定節,離別無定時。
但恐人別促,不怨來遲遲。
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
朱顏與綠楊,并在別離期。
雖陪三品散班中,資歷從來事不同。
名姓也曾鐫石柱,詩篇未得上屏風。
甘陵舊黨凋零盡,魏闕新知禮數崇。
煙水五湖如有伴,猶應堪作釣魚翁。
稽山自與岐山別,何事連年鸑鷟飛。
百辟商量舊相入,九天祗候老臣歸。
平湖晚泛窺清鏡,高閣晨開掃翠微。
今日看書最惆悵,為聞梅雨損朝衣。
樓上春風過,風前楊柳歌。
枝疎緣別苦,曲怨為年多。
花驚燕地云,葉映楚池波。
誰堪別離此,征戍在交河。
舊托松心契,新交竹使符。
行年同甲子,筋力羨丁夫。
別后詩成帙,攜來酒滿壺。
今朝停五馬,不獨為羅敷。
蘇州刺史例能詩,西掖今來替左司。
二八城門開道路,五千兵馬引旌旗。
水通山寺笙歌去,騎過虹橋劒戟隨。
若共吳王鬬百草,不如應是欠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