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間五臺山童子贈無著偈(題擬)
面上無瞋供養具,
口里無瞋吐妙香。
心里無瞋是珍寶,
無染無垢是真常。
面上無瞋供養具,
口里無瞋吐妙香。
心里無瞋是珍寶,
無染無垢是真常。
臉上沒有嗔怒,這就是很好的供養之具;嘴里沒有嗔怒,能吐出美妙的話語如同散發妙香。心里沒有嗔怒,那就是如同珍寶般珍貴;內心沒有污染、沒有污垢,這才是真正永恒的狀態。
瞋:同“嗔”,生氣、發怒。
供養具:佛教中用于供養佛、法、僧三寶的物品,這里指一種好的修行表現。
真常:佛教術語,指永恒不變的真理或本體。
此偈按記載是杭州無著文喜禪師大中初至五臺山華嚴寺時,由童子所說。當時佛教在社會有一定影響力,修行者追求內心的清凈解脫,該偈語是在這樣的佛教修行氛圍中產生,反映了當時佛教修行對內心純凈的重視。
這首偈語主旨是宣揚佛教無嗔、清凈的修行理念。其突出特點是用簡潔語言闡述深刻哲理。在佛教文學中有一定價值,為后世修行者提供了修行的指引和啟示。
紙窗竹屋絕纖塵,
自瀹清泉瀉供春。
難得素心人對語,
晚來妻子共沾唇。
鴻爪初經地,烏衣最著名。
萍逢剛百里,絮語每三更。
詩律緣家學,文章重老成。
瑣窗同聽雨,澴水定新生。
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
稍經臘雪侵肌瘦,旋得春雷發地狂。
開落空山誰比數,烝烹來歲最先嘗。
枝枯葉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長歌祖席對斜暉,座上人人愛陸機。
春色漸生江樹變,河冰初泮客帆歸。
青云有路看先達,白社何人恨獨違。
今日與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謾沾衣。
南苑花如繡。見一帶、長楊虎圈,咆哮百獸。此物傫然馀猛氣,攀檻時時欲吼。像鐵騎、金戈馳驟。
可惜當熊人去杳,鎖宮槐、冷落黃金甃。誰侍奉,金門帚。
爛羊都尉通侯狗。但驍雄、偏嗟失勢,所遭不偶。猶記深山騰踔日,獅子猘兒為友。追險怪、曾踰宇宙。
此日草間狐兔盡,束身歸,五柞同猿狖。蹯已落,宰夫手。
漢口凄然望落暉,傷心萬里淚沾衣。
終天有恨歸思切,異地浮家愿轉違。
況是涪江風浪急,還疑鄂渚彩云飛。
天涯此際難分手,珍重加餐待我歸。
頭白潯陽老楫師,
江村鄰舍半相知。
故園桂樹聞名久,
可識如今剩幾枝?
薄祿堪沽酒,浮生吏隱中。
江楓搖落處,猶得映房櫳。
二十年來舊管弦,幾家車馬鬧門前。誰知萬劫青樓恨,盡在西湖一語禪。
菱花初剖鏡分鸞,十載長持半面看。約得幽期正月望,人間天上共團圞。
豈為新緣勝舊緣,卻因詞賦暗相憐。世人不解心中事,只說蛾眉愛七弦。
劍履塵埋已十春,教成歌舞不隨身。泉臺得早重相見,深感多情白舍人。
莫笑郵亭一夜春,此身元已落風塵。韓家亦有如花女,枕畔衣裳著向人。
解將紈素卸花鈿,誰識新歡是舊緣。從此相思千點淚,不須和雨到窗前。
入宮元不愛蛾眉,來是歡娛去是悲。不有新詞消盡妒,此身依舊路傍枝。
比玉芳名號雪齋,更無春色入幽懷。橫琴獨坐香閨晚,欲把新詩和鐵崖。
鸞箋半幅為傳神,畫里相逢夢里親。安得人間綵灰酒,鶯鶯夜夜似真真。
瓦室人家茅屋邊,
瓦囷亦與草囷連。
池塘過雨尚浮濁,
楊柳新栽已帶煙。
曉起畫欄濡透。葉葉枝枝如豆。
風過碧梧搖,滴滴綠珠齊溜。
重九。重九。釀與江楓為酒。
欲將玉律播平康,
長見單于拜未央。
相國正須如治郡,
春風隨處有甘棠。
峭壁懸崖隱趣深,
每來洞口費呼尋。
啼云嘯月聲難寫,
只寫山林一片心。
巴嶠亭前立,涪江檻外斜。
雪堂開洞府,云木上煙霞。
葉響非關雨,林香不是花。
玉京如可到,從此問丹砂。
古調今寥落,令人憶拾遺。
不圖垂拱世,復睹建安詩。
瑟在猶清廟,碑殘尚色絲。
紫玚留詠后,千載有鐘期。
酪乳抨來自釋宮,流膏散液竹萌中。
我方厭苦饑虛病,公已深知識界空。
只漫轑羹送鄰舍,豈能搜句攪詩翁。
山城異味寧長有,卻傍春畦擷芥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