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王粲銷憂日,
江淹起恨年。
帶川遙綺錯,
分隰迥阡眠。
膴膴橫周甸,
莓莓闕晉田。
方知急難響,
長在鹡鸰篇。
王粲銷憂日,
江淹起恨年。
帶川遙綺錯,
分隰迥阡眠。
膴膴橫周甸,
莓莓闕晉田。
方知急難響,
長在鹡鸰篇。
王粲以詩文消解憂愁的歲月,江淹因《恨賦》引發愁恨的年華。江流如帶,遠處交織如錦繡;低濕之地與田埂靜謐相連。肥沃的土地橫亙周郊,茂密的草覆蓋晉田。這才明白兄弟急難的心聲,長久存于《鹡鸰》詩篇之中。
王粲: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樓賦》以抒發思鄉憂國之情著稱。
江淹:南朝梁文學家,以《恨賦》《別賦》聞名,善寫人間離恨。
綺錯:如錦繡般交錯。
隰(xí):低濕的地方。
阡:田間小路。
膴膴(wǔ):土地肥沃的樣子。
甸:古代指郊外之地。
莓莓(méi):草盛的樣子。
鹡鸰篇:指《詩經·小雅·常棣》,其中“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句,后以“鹡鸰”代指兄弟情誼。
此詩創作背景不詳,推測可能為作者游歷郊野時,見田園景象觸發對歷史文人愁緒的聯想,進而由《詩經》經典引出對兄弟情誼的感慨,反映了古代文人借景詠懷、托古言志的創作傳統。
全詩以歷史典故與自然景物為引,最終落腳于《鹡鸰》篇的兄弟急難之情,主題鮮明,情感真摯。語言上典故與實景結合,既有文學深度,又具畫面感,展現了古典詩歌托物言志的藝術特色。
綠水紅橋一路青,東風將雨染初成。 隔簾弄影捎飛燕,當座吹花趁語鶯。 新月正籠陶令宅,淡煙斜拂亞夫營。 年年送別三春恨,腸斷山陽笛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