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谿書齋
茅屋往來久,山深不置門。
草生垂井口,花落擁籬根。
入院將雛鳥,尋蘿抱子猿。
曾逢異人說,風景似桃源。
茅屋往來久,山深不置門。
草生垂井口,花落擁籬根。
入院將雛鳥,尋蘿抱子猿。
曾逢異人說,風景似桃源。
我在這茅屋來來往往已經很久了,山林幽深都不用設置門戶。井口周圍長滿了青草,落花堆積在籬笆根部。有帶著幼鳥進入院子的鳥媽媽,還有抱著幼崽尋找藤蘿的猿猴。曾經聽奇異的人說過,這里的風景就像桃花源一樣。
谿:同“溪”。
置:設置。
將:帶領。
雛鳥:幼鳥。
尋蘿:尋找藤蘿。
異人:奇異的人。
桃源:桃花源,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指理想中的美好之地。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詩人長期居住在山林深處的茅屋,被周圍寧靜美好的自然環境所吸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展現出其遠離世俗、安于山居的心境。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南溪書齋周邊的寧靜自然之景,突出了山居生活的清幽。其特點是描寫細膩,意境優美。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生活的追求。
高柳疏蟬雨后聲,槿籬門掩小舟橫。
殘荷半畝鼻功德,止水一奩心太平。
絳雪山中參道味,白云檻外悟浮生。
祇愁里闬形憔悴,饑溺何人共此情。
英雄事業定千秋,
一劍恩仇死未休。
眼底庸奴何足數,
范金誰得媲南洲?
草心回暖春風香,
柳眼半開春日長。
老禪隱幾萬事畢,
春去春歸春自忙。
羅襪縱情多。不解凌波。年年此夕問嫦娥。碧海青天明月里,畢竟如何。
涼露濕金梭。風捲云羅。相思細細訴黃姑。無賴天雞催曉處,寂寞銀河。
湖山西望暮云封,
雁序孤沈六越冬。
相約明朝東渡去,
曉煙定破兩高峰。
閑從結客冶游時,
忘卻紅樓薄暮期。
醉上黃金堤上去,
馬鞭捎斷綠楊絲。
朝游青溪南,暮游青溪北。
嬌女年十五,芙蓉比顏色。
終日奏弦歌,小姑獨相識。
徘徊白石江,蹀躞赤山磯。
湘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衣。
自繡雙鴛鴦,十十五五飛。
嗟余丘壑姿,
趨世良非宜。
始作毗陵宰,
既登赤玉墀。
兩官無寸補,
竊祿負明時。
還家田已廢,
覽鏡鬢多絲。
復畏簡書去,
遠于關塞期。
骨肉重分手,
離憂當告誰。
嶺頭亂石老松根,
來去年年不憚煩。
古道照人如可贈,
青山得汝始能言。
時提佛號輪珠串,
愛向詞場請墨痕。
江上暫歸須有約,
新秋吾亦倚柴門。
不踏門前路,
春歸又一年。
落花紅滿地,
芳草碧連天。
畫以有聲著,詩以無聲名。
有聲者道祖之所已知,無聲者道祖之所欲為而未能者也。
蠢蠻何足死,死事乃臣常。官以三年擢,身猶四十強。
壯懷知未盡,浩氣養方長。一語如雷震,糧亡義共亡。
明月照幽幌
新涼襲素襟
懷君無限意
靜院更聞砧
戶外青青柳。倚東風、回廊幾曲,斷魂時候。細燕輕貍都不隔,卐字玲瓏嵌透。消幾度、玉羅衫袖。一樹東頭白梨影,熨春寒、總在花前后。同徙倚,聽清漏。
如今得似花時否。繞銀墻、輕紅一抹,西風吹舊。錄曲凝塵曾拍遍,空認指痕纖瘦。甚響屧、鄰家輕逗。劃遍相思都無跡,剩回文、不斷苔花繡。明月底,怕回首。
桃源政自人間世,
山故蒼蒼水故流。
不是幔亭張席地,
卒然風雨卷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