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盧道土房
秋砧響落木,共坐茅君家。
唯見兩童子,門外汲井花。
空壇靜白日,神鼎飛丹砂。
麈尾拂霜草,金鈴搖霽霞。
上章塵世隔,看弈桐陰斜。
稽首問仙要,黃精堪餌花。
秋砧響落木,共坐茅君家。
唯見兩童子,門外汲井花。
空壇靜白日,神鼎飛丹砂。
麈尾拂霜草,金鈴搖霽霞。
上章塵世隔,看弈桐陰斜。
稽首問仙要,黃精堪餌花。
秋天搗衣聲伴著落葉飄落的聲音,我和盧道士一起坐在茅君般的道觀中。只看見兩個小道童,在門外汲取井花水。空蕩蕩的祭壇在白日里顯得格外寧靜,神鼎中丹藥的丹砂好似在飛舞。道士手持麈尾拂過帶霜的草,道觀的金鈴在雨后晴空中的云霞里搖晃。道士上章祈禱與塵世隔絕,我們看仙人下棋直到桐樹的陰影傾斜。我向道士稽首詢問修仙的要領,得知黃精的花可以食用。
秋砧:秋日搗衣聲。
茅君家:指盧道士的道觀,茅君是道教傳說中的仙人。
井花:清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
丹砂:朱砂,道教煉丹常用原料。
麈尾:一種拂塵,魏晉以來名士清談時常執之。
上章:道士上章祈禱。
黃精:一種中藥材,道家認為久服可以輕身延年。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當時道教盛行,文人雅士多與道士交往,探討修仙問道之事。詩人可能是在拜訪盧道士時,被道觀的清幽環境和道士的生活所吸引,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道觀生活,表達對修仙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營造出清幽神秘的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與道教的交流以及對道教文化的關注。
堅持先佛戒,不染世間緣。
過午都忘食,終年只坐禪。
可曾焚蠹木,長是濾蟲泉。
何日能相見,同君話五篇。
山深自無暑,五月草樹寒。
頗有遯世樂,得之亦非難。
巖翁我同流,邂逅成清歡。
回首功名人,瑣瑣不足觀。
深居在空閑,頗適靜者性。
門外無游塵,落葉滿荒徑。
陽光下西垂,東嶺有余映。
焚香讀楞伽,唯許山鬼聽。
彼漁者何人,莫是滄浪叟。
萬頃自清心,千山同白首。
忘世但垂綸,得魚唯換酒。
醉后任扁舟,流到湘川口。
貧賤交親絕,形影自相吊。
清泉白石間,朝夕事吟嘯。
甑墮何足言,灰死不須溺。
達人乃知此,寧免俗士誚。
林嶺春云滿,陂湖春水多。
舊鄉書不到,久客意如何。
老去長牢落,悲來一嘯歌。
故人今在否,相憶夢青蘿。
朝采卷耳,于陵于岡。取葉存根,以備酒漿。
嗟我懷人,在彼遐方。閔其勤勞,寤寐弗忘。
念得送我,置爾之傍。所愿莫遂,徘徊彷徨。
鳳游四海,亦思其凰。毋以道遠,而易中腸。
好鳥和鳴,其飛頡頏。感物增憂,泣涕沾裳。
覓句東嘉去,春風草又薰。
一千余里路,四十九盤云。
幸有江山助,休為旅泊分。
曹劉諸老在,為我致殷勤。
閑房近竺岑,四面是清陰。
涉物皆成趣,無因廢得吟。
蛇蟠枯樹腹,雀乳古亭心。
倘或游人見,猶疑隠欠深。
人生能幾何,百年三萬日。
一半睡中消,余壽或難必。
鐘鼎與軒裳,總是牢籠物。
貪夫所甘心,宛轉無由出。
富貴者常勞,貧賤者常逸。
所以箕山人,不為唐堯屈。
閑人無外事,飯余聊散策。
路逢一老翁,疑是避秦客。
招攜過別墅,茅茨翳桑麥。
唯聞雞犬聲,了無車馬跡。
自言入山來,居然長兒息。
身將云木親,志與風塵隔。
屋邊種桃李,無言花自拆。
原上耦耕人,將非是沮溺。
遺世乃全真,何為牽物役。
從此數相尋,幽期竟難易。
蕭然謝塵境,日夕心悠哉。
廚空無鼠雀,徑僻多莓苔。
麻衣足自蔽,柴門詎曾開。
坐聽風葉鳴,疑有幽人來。
有美一人閑且都,天然自與常人殊。
奔逸絕塵遺步趨,宛在大海之東隅。
珠宮貝闕非凡居,鮫綃被體云霞裾。
朝乘一鶴暮雙鳧,往來圓嶠仍方壺。
所交皆古真仙徒,赤松羨門及麻姑。
共論妙道得道樞,天地萬物指馬如。
人間歲月良易徂,別來眼暗齒發疎。
山可泐兮海可枯,相思之念無時無。
示好亦有明月珠,藏之懷袖不敢沽。
屢欲致之乏飛魚,側身東望空躊躇。
君愛吾亦愛,居之幽且深。
嘉木有余蔭,鳴禽多好音。
不知此身閑,但覺萬慮沈。
自非羲皇人,何以知子心。
眼前幾富貴,變滅同浮煙。
舉非吾所欽,眷然思古先。
窮達無二道,彭殤可齊年。
中心既昭徹,萬象皆澄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