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氏隱居二首 一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余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糜鹿游。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余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糜鹿游。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春日山中我獨自前來尋訪,只聽得伐木聲丁丁作響,山林更顯清幽。山澗中還留存著歷經冰雪的寒意,石門邊夕陽斜照到林丘。你不貪財,夜晚也不去辨認金銀之氣,為避害,早晨看麋鹿漫游。我乘興而來,茫茫然迷失了歸路,面對你,仿佛是在虛舟泛游。
丁丁:伐木聲。《詩經·小雅·伐木》有‘伐木丁丁’。
余寒:殘余的寒氣。
糜鹿:即麋鹿,一種珍貴的鹿類動物。
泛虛舟:乘坐虛舟,比喻置身于塵世之外,自由自在。
此詩創作時間不詳。當時社會可能處于動蕩或不穩定時期,詩人可能在尋訪友人的過程中,看到張氏的隱居生活,有感而發。詩人或許也渴望擺脫塵世的紛擾,故而對這種隱居生活充滿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張氏的隱居生活,突出其不貪、遠害的品質。詩的特點是意境清幽,語言自然。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突出,但展現了杜甫對隱居題材的獨特描繪。
家家種玉滿區區,誰裹煙蓑細步趣。
千里同風休綴綴,十方一色尚拘拘。
夢醒光彩兩頭斷,坐穩身心三際無。
清白傳家衲僧事,其間轉處看工夫。
癯山早寒,老木先槁。
心潛三界空,念動一塵眇。
太虛誰與增添,萬像何曾欠少。
止猶谷神唯自知,肯把閑身相攪擾。
宦游將適鄭公鄉,眾說膺門氣味長。
欲效然明略陳語,那知叔向罷登堂。
毗壇不試新分竹,霅水空瞻舊茇棠。
天不慭遺何太早,忍看埋玉向高岡。
靜據胡床,久而愈芳。
默亡痕黑白,貧不覺蒼黃。
住無相兮龜之藏,行無章兮鳥之翔。
月爛爛而魚吞光,華菲菲而蜂采香。
相隨來也,觸處堂堂。
早歲嫠居久,儒家守志貧。
白頭躬祭祀,老眼喜縫紉。
哭婦無遺恨,憐孫不忍嗔。
一朝違孝養,力疾叫蒼旻。
顛毛垂雪墮清貧,臥久風林夢轉身。
一境妙明還就父,六門虛應卻來人。
涼秋月兔流魂瑩,湛水云龍蛻骨陳。
家法兒孫須力振,此行未可腐賓賓。
像兮非真,真兮非像。
妙明四大之前,自出諸緣之上。
不把一字之心傳,有吞百川之器量。
隨方普應而不虧,的的夜光而在掌。
了心非相,了相是心。
皋禽夢寒琥珀樹,海月光射珊瑚林。
影搖風竹,響發秋碪。
萬像森羅俱演說,寶陀巖上有知音。
元戎玉帳凜霜威,談笑何妨羽扇揮。
平日丹心馳象闕,長年彩服奉慈闈。
誰無五馬人生貴,獨有三奇命世稀。
志在麟經成事業,頗聞天子詔公歸。
鎖口而禪,篾腹而餓。
透出劫空心相微,不見秋毫身量大。
法憙為食,法空為座。
毗耶門戶打開,少室家風覷破。
言滿天下兮,而無口過。
是真是假,誰相描畫。似我似誰,莫入思惟。
地方成矩,天圓自規。三界更無些法剩,一身還與十方宜。
眉目炯炯,須發蒼蒼。疏林霑野雪,古澗湛秋光。
錦縫誰分梭路細,針關初透線芒長。
鶴夢未曉,鳥行無章。平買平賣兮,還他當行。
云水之身,山林之氣。
不專乎學,不游乎藝。
默坐而心空,妙傳而道貴。
西風凄清秋有痕,長天碧浄云無蒂。
從來佛祖真宗,只么克承家世。
聲利明來若夢游,肯迂征家宿云棲。
情高素抱山樊志,性淡幽尋松石儔。
愛我家風清入眼,問伊時事默搖頭。
今朝送別還孤坐,空對爐煙篆字浮。
須發垂白,面皮淡黃。
茶醒睡眼,飯塞饑腸。
情田閑自廓,心地浄而光。
云歛山川雨,月明河漢霜。
門門得用亡機械,個事十成誰覆藏。
塵浄無余,體明而虛。
秋高夜永,河闊星疏。
宛轉兼而到,偏圓卷復舒。
媚川果若珠含蚌,應物何妨井覷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