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三首 其二
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
燈籠佯不知,虛明還自照。
殿脊老蚩吻,聞得呵呵笑。
三門側耳聽,就上打之遶。
譬如十日菊,開徹阿誰要。
呵呵呵,未必秋香一夜衰,熨斗煎茶不同銚。
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
燈籠佯不知,虛明還自照。
殿脊老蚩吻,聞得呵呵笑。
三門側耳聽,就上打之遶。
譬如十日菊,開徹阿誰要。
呵呵呵,未必秋香一夜衰,熨斗煎茶不同銚。
用牛皮蒙住露柱,露柱竟啾啾叫起來。燈籠假裝不知道,仍自顧自地散發著光亮。殿脊上的蚩吻,聽到聲音呵呵直笑。三門側耳傾聽,還繞著它打轉。就像開了十天的菊花,開敗了誰還會在意。呵呵呵,未必秋菊的香氣一夜就衰敗,用熨斗煎茶和用銚子煎茶可不一樣。
鞔(mán):蒙,包裹。
啾啾:象聲詞,這里形容露柱發出的叫聲。
佯(yáng):假裝。
虛明:指燈籠內的光亮。
蚩吻: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常裝飾在宮殿殿脊上。
三門:寺廟的大門,一般有三個門。
之遶:即“繞之”,繞著它。
銚(diào):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偈頌多為禪宗僧人用于表達禪理、開示大眾。此偈創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禪修或講法時,為打破人們常規思維,以奇特言語啟發眾人領悟禪機。具體創作時間、地點難以確切考證。
這首偈頌主旨是借奇幻荒誕場景傳達禪理,打破常規認知。其突出特點是想象奇特、語言詼諧。在禪文學中有獨特地位,以新奇方式引導人們思考禪意。
荻花楓葉夢潯江,真個來時秋宇涼。千古琵琶同一怨,騷人心事寄紅妝。
清風滿竹扉,細汗冷絺衣。蓮愛疏紅靚,槐宜密翠肥。野塘雙鳥度,溪寺一僧歸。之子金臺客,音書何太稀。
不慣香風擁妓車,分當清坐冷官衙。歸來自笑殺風景,卻把茶甌對菊花。
永日避炎暑,中園屏煩囂。登危乍悽愴,臨迥更蕭條。積水含密霧,空林送新飆。眷言攄幽抱,援翰賡長謠。
拍岸新波泛落紅,柳絲撩亂飏晴風。不知馀得春多少,行過溪橋日未中。
蹉跎顏駟不敢陳,寂寂鄧禹行笑人。酒龍千秋吐氣色,文豹萬里甘沈淪。圖經山海紉為袖,客館華陽樵作薪。丈夫頭顱可知矣,胡不歸把滄江綸。
版圖歸,歸職方。昔服跗注,備戎行。帝錫之旆,龍鳥章。酬獻命與胥,今上及秦王。外臣拜稽首,笑頷帝色康。畢同軌,來于梁。曄靈奕奕,敷重光。愿止劍履,覲帶裳。四海臣妾,配虞唐。
石上雙梧碧玉枝,露寒叢筱共華滋。清商古意無人解,掇取冰紈寄所知。
落落孤臣此出關,驪駒歌罷愴離顏。風生古驛寒云斷,凍合仙城朔氣還。明主自能封即墨,世人何用妒中山。賈生前席應今日,肯任飄零楚澤間。
神如玉壺初薦冰,氣如太阿新發硎。羨君早年即登第,許君壯節終成名。十年濩落棲衡宇,斂翅回翔待高翥。知己文章舉孝廉,治安有策干明主。以茲擲筆翻然起,祖道車驂若流水。客路遙侵朔雁前,鄉情卻望江天里。客路鄉情兩地分,征帆落葉共紛紛。君登要路天門去,我向秋山臥白云。
古畫仍藏古錦囊,故人攜得自瞿塘。僰僮莋馬應羞見,羌戶方調兩骕骦。
詩人家在木犀林,萬頃湖光一徑深。夾路兩行森翠蓋,西風半夜散麩金。邀賓把酒香浮玉,擘水庖霜膾落砧。掇取仙山入京洛,不妨冷眼看升沈。分得吳剛斫處林,鵝兒酒色不須深。系從犀首名干木,派別黃香字子金。衣濺薔薇兼水麝,韻如月杵應霜砧。馀芬薰入旃檀骨,從此人間有桂沈。端能小脫簿書林,招喚詩流卜夜深。老我愁隤半山玉,憑君淺酌一荷金。水邊賞桂秋圍坐,雨后摘蔬香滿砧。乘醉卻來湖上戲,手翻波月看浮沉。約齋詩客坐詩林,派入江西徹底深。縫霧裁云梭織錦,明堂清廟玉摐金。已呼毛穎哦齏臼,更約姮娥聘槁砧。細詠新來木犀句,一燈明滅夜沉沉。老子江西有故林,萬松圍里桂花深。憶曾風露飄寒粟,自領兒童拾落金。割蜜旋將揉作餅,搗香須記不經砧。一枝未覺秋光減,燈影相看萬籟沈。帝城底里有山林,桂樹團團煙霧深。玉臂折來數枝月,銀髯羞插滿頭金。談間千首有此客,空外一聲何處砧。酒亦銷愁亦生病,不須不醉不須沉。
城邊鼓角行軍樂,客里椒盤守歲詩。十載黃冠成廢物,兩行紅燭負歸期。遨頭不信春生腳,婪尾寧須酒醒脾。到眼江湖還惜別,相逢飯顆又何時。
樂樂憂憂驚底事,流人流水數長江。無狂一事寧非少?有恨三回不算腸。偶宿桑隅天果許,相煎釜底自難防。先生此在須長帚,暫掃霾云臥碧堂。涇渭當年辯未休,而今見羖可為牛。形神不散工醪力,青白若長待石浮。出屋即成街上鼠,關門且作睡鄉侯??粘钭允浅?,今夢更看愁有不?
連年衰病意遲遲,短景蕭條卻為誰。戶外已驚黃葉墜,床頭休問菊花期。安身有策非今日,抱道尋僧惜往時。不是叮嚀長別日,黃云青靄好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