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傲軒
自嗟踽踽復涼涼
糊口安能抑四方
目送歸鴻心自遠
門堪羅雀日偏長
家徒四壁樽仍綠
侯戶千頭橘又黃
我醉欲眠君且去
肯陪俗客話羲皇
自嗟踽踽復涼涼
糊口安能抑四方
目送歸鴻心自遠
門堪羅雀日偏長
家徒四壁樽仍綠
侯戶千頭橘又黃
我醉欲眠君且去
肯陪俗客話羲皇
自嘆形單影只、孤寂清冷,為了生計怎能抑制漂泊四方的無奈。目送南歸的鴻雁,心境自然變得高遠;門庭冷落,日子反而顯得格外漫長。家中空無長物,酒樽里卻仍有未飲盡的綠酒;像李衡那樣種橘千株的人家,橘子又黃了。我喝醉了想睡,您請先離開吧,怎肯陪那些世俗之人談論上古之事?
踽踽(jǔ jǔ):孤獨獨行的樣子。
涼涼:冷清、孤寂的樣子。
門堪羅雀:門庭冷落,能張網捕鳥,形容賓客稀少。
家徒四壁:家中只有四面墻壁,形容極其貧窮。
樽仍綠:酒樽中仍有泛綠的酒液,指新釀未飲盡的酒。
侯戶千頭橘:典出《襄陽記》,李衡種橘千株,稱“千頭木奴”,后以“千頭橘”代指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我醉欲眠君且去:化用陶淵明典故,《宋書·陶潛傳》載潛曰“我醉欲眠,卿可去”,體現率真灑脫的個性。
羲皇:伏羲氏,代指上古太平時代,此處指遠離世俗的高潔境界。
此詩或創作于作者隱居或仕途失意時,通過描寫孤寂的日常生活,反映其遠離世俗、安貧樂道的心境,展現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全詩以“寄傲”為核心,通過描繪清寂的生活場景與典故的運用,塑造了一位淡泊自守、不慕世俗的隱士形象,體現了古代文人堅守高潔品格的精神追求。
城頭落暮暉,城外搗秋衣。江水青云挹,蘆花白雪飛。南州王氣疾,東國海風微。借問商歌客,年年何處歸。
過了重陽半月馀,菊花方見放東籬。香清不減登山日,色好偏過泛酒時。餐落英真成浪語,存荒徑豈是虛辭。生來寧耐風霜挫,晚節騰芳滿世知。
古寺郊園勝,名卿寵餞過。還同習池醉,更唱渭城歌。澗影依松桂,潭香折芰荷。暮歸軒蓋遠,柰此別愁何。
肝膽了無寐,襟懷誰與同。更長頭可白,燭暗火逾紅。硯滴冰生癭,星流氣吐虹。林鴉先我起,鳴噪竟何功。
你待堅心走。我待堅心守。百日扃門化出來,方是余開口。開取四時花,綻取三春柳。認取元初這個人,共飲長生酒。
舸屋親勞柱史登,履痕新破石苔層。疏簾不為看山捲,曲幾還留聽雨憑。左傳癖成憐晉客,右軍書在感唐僧。停杯劇論懷千古,坐對流云思轉凝。
古來遭喪亂,丈夫多英雄。悠悠委薄俗,豈非吾道東。
圣主過幽谷,虛皇在蕊宮。五千宗物母,七字秘神童。世上金壺遠,人間玉籥空。唯馀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應是三生愛酒人,誤流醉魄入花身。風酣日釅微香度,全似偷閒糯甕春。
江南好,消息雜驚猜。阿閣綺窗雷破柱,雄城巖邑劫馀灰。遼鶴忍歸來。
茫茫江水闊,相送片帆孤。炎海川途遠,蠻天氣候殊。瘴煙發青草,云樹黯蒼梧。想到談經日,三鳣墜有無。
松間疊石步高低,啼鳥幽林聽隔溪。七尺枯藤可扶老,青鞋香汗落花泥。
峽口青松結成屋,云表蒼崖掛飛瀑。一觀已具四時花,何代雪樵今更續。烏帽朱衣林下行,琴書獨樂輕浮名。須知郡伯有是子,不道侍御難為兄。竹底奔淙如劍截,此外黃塵任飛滅。磥砢千群翠欲流,離披萬樹紅堪折。石棧丹梯不可攀,望中卻似天臺山。愿君壽比洪厓老,他日相期問九還。
姜夔劉過竟何為,空向江湖老布衣。造物忌名從古有,詩人得位似君稀。圣朝自要求參朮,吾道何應賤蕨薇。晚節黃花須愛護,且教湘士挹芳菲。
相送各巳返,獨宿在招提。鐘漏臨城迥,星河隔樹低。方欣市喧寂,轉覺客懷悽。因嘆勞勞者,深慚蘿薜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