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子
南征未厭苦關山,
荔子今年已厭餐。
時有野僧來獻供,
每煩佳士約同槃。
門前炎暑三伏旱,
坐上冰霜六月寒。
他日一尊須念此,
中州傳買半棃干。
南征未厭苦關山,
荔子今年已厭餐。
時有野僧來獻供,
每煩佳士約同槃。
門前炎暑三伏旱,
坐上冰霜六月寒。
他日一尊須念此,
中州傳買半棃干。
南方征戰尚未結束,仍苦于關山阻隔,今年荔枝卻已吃得厭煩。時常有山野僧人來供奉,常常麻煩賢士邀請共同用餐。門前是三伏天的炎熱干旱,座上卻有六月的冰霜般清涼。將來舉杯時須記得此時,中原流傳購買的是半干的梨子。
南征:向南征戰。
未厭:未停止,未滿足。
苦關山:以關山為苦,指路途艱難。
厭餐:因過多而吃膩。
野僧:居住在山野的僧人。
獻供:供奉,進獻物品。
佳士:賢能之士,有才德的人。
約同槃(pán):邀請一起用餐(槃同“盤”,代指飲食)。
三伏旱:三伏天的干旱酷熱。
冰霜六月寒:形容荔枝的清涼口感如六月冰霜。
一尊:一杯酒,代指飲酒。
中州:中原地區。
棃干:梨干(“棃”同“梨”)。
此詩或創作于詩人參與南征期間,時值荔枝豐收,詩人雖身處征戰的艱辛中,卻因荔枝供應充足而產生“厭餐”的日常體驗。詩中“野僧獻供”“佳士同槃”等細節,反映了當時軍中或駐地與僧俗交往的生活場景,“中州傳買半棃干”則暗含南北物產差異的感慨。
全詩以“荔子”為線索,串聯征戰艱辛與日常飲食、南方風物與中原物產,通過對比手法展現復雜心境。語言質樸,情感真實,是一首以小見大、反映戰地生活的佳作。
路長寄書少,水涸歸舟遲。漁子團欒樂,焉知人別離。
新吳寺里題詩處,此日長廊獨自登。手擘紙錢君不見,老僧來點柩前燈。
春晚愁偏重,垂頭向下生。牡丹憐與葉,蕙草愛分莖。懸袋雙魚意,含胎少婦情。幽姿如冷淡,那敢擬傾城。
日暮官途馬足輕,蕭蕭涼籟逼人清。蒹葭水郭鳧鹥夢,籬落田家蟋蟀聲。小堡銅刁持夜警,遠氓皮橐事宵征。月華光滿渾如昨,萬里江山仰大明。
五十年來三世相,華胥夢里婆娑。神光離合洛靈過。天花原不落,休著老維摩。露電無痕仙影在,江南江北愁多。幽香小遲道人歌。梁塵前日繞,柰許襪塵何。
秋色蕭蕭野水邊,茱萸時節菊花天。明時未達青云晚,惆悵登高又一年。
送君今日去,憶我舊時游。山夾釀泉勝,潮通西澗幽。荒亭閒載酒,野渡自橫舟。驥德驪黃外,行看伯囧收。
地名聞說長流水,喚仆停車快煮茶。紫燕窺簾如故友,白楊夾道隱人家。忽開遙嶂重看雪,卻愛荒塍盡種瓜。僂指邊城行未半,伊吾西去正無涯。
門巷蕭條秋色深,黃花始欲慰孤斟。久貧自笑不妨樂,過足固知非所欽。琴調已忘還漸省,詩聯未穩更長吟。吾兒西上無多日,安得相從老故林。日落江城聞搗衣,長空杳杳雁南飛。桑枝空后醅初熟,豆莢成時兔正肥。徂歲背人常冉冉,老懷感物倍依依。平生許國今何有,且擬梁鴻賦五噫。
士女如云逐海濱,相將競渡鬧芳辰。洪濤不散三閭恨,濁酒難醒湘水人。轂擊肩摩連紫陌,歌笙伐鼓拂紅塵。只因奉命趨朝急,未暇放閒半日身。
小住豈無三宿戀,見懷容有再來緣。河清夢想身親見,猶喜心情似盛年。
愛看支硎一角山,何妨身臥薜蘿間。峰頭片片秋云白,不礙虛亭鶴往還。
共說江皋種,元來是國香。援琴人在魯,糿佩客迷湘。古調終難繼,高懷不可忘。謝庭春事好,三世見流芳。
道慚知己暗沾衣,才累青年果是非。總是鄉園一抔土,滿山春草幾時歸。
長江自朝夕,落日照今古。無酒長獨醒,只恐嘆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