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學
碧瓦鱗鱗接近郊,青青衿珮得同袍。
欣聞庠序儒風盛,不見桑榆太白髙。
魯國已觀沂上舞,漢朝應貨蜀中刀。
獻酬濟濟升平事,泮水從今有弁髦。
碧瓦鱗鱗接近郊,青青衿珮得同袍。
欣聞庠序儒風盛,不見桑榆太白髙。
魯國已觀沂上舞,漢朝應貨蜀中刀。
獻酬濟濟升平事,泮水從今有弁髦。
碧綠的瓦片像魚鱗一樣排列,縣學靠近城郊。學子們身著青衿佩飾,如同志同道合的友人。欣喜聽聞學校里儒風盛行,不見夕陽西下天色已晚。就像魯國曾有在沂水之畔舞雩的景象,漢朝也曾重視蜀中刀這樣的人才。學子們相互酬答,這是太平盛世的景象,從現在起縣學里人才輩出。
鱗鱗:像魚鱗一樣排列。
衿珮:衿指古代讀書人穿的衣服,珮指佩飾,這里代指學子。
同袍:志同道合的人。
庠序:古代的學校。
桑榆:日落時余光所在處,借指傍晚。
沂上舞:出自《論語》,孔子弟子曾皙描述在沂水之畔舞雩的場景,代表一種禮樂教化的理想境界。
蜀中刀:蜀地的刀很有名,這里可能借指人才。
獻酬:相互酬答。
泮水:古代學宮前的水池,代指學校。
弁髦:本指男子成年加冠時所用的帽子,后泛指學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來看,創作于一個社會相對穩定、重視文化教育的時期。當時縣學發展良好,儒風盛行,詩人可能是在參觀縣學或聽聞縣學的情況后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縣學的興盛和人才培養,突出了當時重視教育、儒風盛行的特點。它展現了縣學在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文學上體現了對教育和太平盛世的歌頌,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落葉疏林明老眼,濕云細雨喚晴鳩。一樓遙致千山色,斗酒能留半日秋。丘壑不期自吾得,魚蝦正復為君謀。從知風物成佳會,徙倚危欄冷茗甌。
見說面前峰,尋常醉亦登。雨馀多菌出,燒甚古崖崩。覓句曾沖虎,耕田半為僧。聞名多歲也,常恨不飛騰。
睡起題詩寄漢濱,幾年音信斷知聞。何人為我持瓶去,滿貯虛曇一餉君。
虛空產生鐵牛兒,頭角分明也太奇。踏破澄潭深處月,夜闌牽向雪中歸。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田當日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初如春筍露纖嬌,拆似紅蓮白羽搖。亭下吟翁步明月,玉人虛度可憐宵。
一卮霜月爪痕寬,徹夜嚴風撼屋寒。街鼓似催僮仆去,晨星留與弟兄看。繁華有味真馀恨,寂寞堪追未盡歡。廿載蒼然雙鬢短,絕憐啼笑在杯盤。
長江依舊循荒壘,零落遺民有幾家。莫伐城邊舊桃李,為憐曾發亂前花。
喚處分明應處親,不知誰是負恩人。東家漏泄西家事,卻使傍觀笑轉新。
輕黃淡素生花束。擬投贈、都非世俗。蚤許通情,初尋門巷,名字偏熟。殘妝自愛長眉曲。笑半裹、紅紗映肉。命薄才疏,合歡無分,相見亦足。
病猶有藥扶持老,貧為無心俯仰人。
洞蔽深云遠俗塵,山中曾未識朱輪。自從白傅來游后,三百年間又一人。
繆蹈江海跡,吾生靡懷居。役車窘陰雨,蒸腐敗衣袽。晨昏霤聲中,我懷何時舒。秋陽出頑云,杲杲照我裾。言登秋風閣,乘興安可徐。猗紆下銅鞮,縹緲凌紫虛。錦葉眩林表,金包垂霜馀。棲苴寄榛莽,潦痕在菰蒲。我游獲所適,況乃弗為魚。放意宇宙間,所至皆吾廬。
一載山河虱處裈,辭囂別欲辟乾坤。小園分綠多幽意,矮屋臨流有漲痕。日落人家先閉戶,峰多云氣半遮門。亦知到處隨緣好,坐聽茅檐鳥語溫。
居士胸中有丘壑,買山占得水云寬。七峰環合三溪碧,盡付騷人一倚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