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靈巖五至堂
老人昔記觀何處,白髪蒼顏只如故。
湛然不與生滅期,始信真心有常住。
公今忘物兼忘我,坎止留行無不可。
桑下了無三宿戀,壁間一坐九年過。
振履忽逐秋鴻往,浮杯又趁春潮上。
一片孤云自在飛,不落人中去來想。
老人昔記觀何處,白髪蒼顏只如故。
湛然不與生滅期,始信真心有常住。
公今忘物兼忘我,坎止留行無不可。
桑下了無三宿戀,壁間一坐九年過。
振履忽逐秋鴻往,浮杯又趁春潮上。
一片孤云自在飛,不落人中去來想。
老人從前記得是在何處游覽呢,如今白發蒼蒼容顏依舊。心境澄澈不與生死之事相關聯,才相信真心是永恒存在的。您如今忘卻外物也忘卻自我,隨遇而安沒有什么不可以。就像高僧不在桑樹下連宿三晚那樣沒有留戀,在壁前靜坐九年時光已過。突然像秋鴻般匆匆離去,又像乘浮杯隨春潮前行。如一片孤云自在地飄飛,心中沒有在人間來去的思慮。
生滅:佛教語,指事物的產生和消亡。
常住:佛教語,指永恒不變的實體。
坎止留行:遇坎則止,乘流則行,比喻依據環境的逆順確定進退行止。
桑下三宿:出自《后漢書·襄楷傳》,比喻留戀不舍。
浮杯:傳說高僧以杯渡水,后泛指僧人云游。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是在靈巖五至堂與一位高僧或超脫之人交流后有感而發。當時或許社會存在一定的紛擾,詩人借詩表達對超脫塵世、追求內心寧靜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一種超脫生死、隨遇而安的人生觀。其突出特點是將哲理融入自然質樸的語言中,以意象營造意境來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精神境界的追求。
延福精廬面小橋,半臨流水半臨郊。紅分日影穿林隙,青送山光落樹梢。古佛臺前猿獻果,老松枝上鶴營巢。庵僧每出歸來晚,卻把禪扉帶月敲。
身到山中幾十回,山之面目求全開。如今山外看山里,始覺玲瓏破碎來。
閘頭洲子許團欒,古廟蕭條暮雨寒。榆柳千株無半葉,冬青一樹碧瑯玕。泊船到得暮鐘時,等待諸船不肯齊。等得船齊方過閘,又須五鼓到荊溪。昨宵聽盡棹謳聲,愁里無眠達五更。今夕雨寒泥又滑,作何計會速天明。等到船齊閘欲開,船船捩柁整帆桅。一船最后知何故,日許時間獨不來。才聞開閘總驩欣,第一牽夫有喜聲。只得片時天未黑,后來天黑也甘行。道是行船也未行,老夫誤喜可憐生。要知開閘真消息,記取金鉦第二聲。
花落長川草色青,暮山重疊兩冥冥。逢春便覺飄蓬苦,今日分飛一涕零。
寒溪橫略彴,窄徑通村墟。樵夫下山來,俗氣鄙且粗。野花鬢闌斑,藍縷寒無襦。賣薪招我飲,醉倒相攜扶。明日復入山,真樂孰爾如。
六鰲擁翠出蓬瀛,火樹星毬綵結成。萬燭光連金闕迥,千花影絢玉階明。云邊鸞鶴來仙馭,天上簫韶度曲聲。此夕內庭逢令節,小臣何幸沐恩榮。
別來心事故無窮,坐落懸車語未終。更辟柴門開小酌,千竿瘦竹兩衰翁。
向晚清愁帶雨涼。薰爐細印篆紋香。風簾窣地響空廊。簟冷閑堆雙鳳枕,秋深未換舊羅裳。十年冷落縷金箱。雨過疏簾向晚晴。紫薇花下坐調笙。女墻缺處月華生。天抹微云初雁過,露凝煙草亂蟲鳴。未妨惆悵十年情。爐燼微留藥澤香。膽瓶花似去年芳。窗明幾凈好時光。輕夢無痕還仿佛,閑愁著處耐思量。酒杯深淺未須嘗。開到孤芳雪后姿。疏枝凍蕊總相宜。戀花心與蝶爭癡。細雨春回芳草路,東風夢醒綠楊枝。天涯回首好尋思。幽思撩人未許閑。玉梅花發好春天。佳期又到上燈邊。離恨難銷殘醉后,魚書盼斷晚風前。畫樓今夜月初圓。
渤海兵戈靜,全淮版籍歸。紅繅蠶繭大,紫擘蟹螯肥。柳港添生色,榆關閟殺機。君王新御殿,莫使諫書稀。
平郊漫漫樹依依,人物千年總已非。多少荒臺芳草合,不知何處是三歸。
流水潺潺日夜聞,當年曾度水犀軍。臨流莫話興亡事,驚起啼烏片片分。
昨泛湖中棹,今登江上臺。忽驚滄國內,遙駕雪山來。勢比行天馬,聲疑奮地雷。鯨翻渤澥動,龍激禹門開。汜濫江湖溢,奔騰天地回。黃云凝未散,白鳥駭飛回。不是瞿塘峽,虛浮滟滪堆。難忘越人恨,空抱伍胥哀。吊古應多賦,臨風愧不才。
銅駝巷陌草萋萋,金谷園林跡已迷。惆悵天津橋上月,更無人聽杜鵑啼。
舟在大長江,未作巫山夢。夢到又如何?生平不附鳳。
龍驤虎視意縱橫,再造乾坤仗老成。六出艱難酬帝顧,三分辛苦與天爭。身歸箕尾心逾壯,陣走風雷氣未平。此地江山猶大漢,何年人物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