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楊廷秀求近詩
聞說學詩如學仙,怪來詩思渺無邊。
自憐猶裹癡人骨,豈意妄得麻姑鞭。
曾似千軍初入陣,清于三峽夜流泉。
只今老鈍無新語,楓落吳江恐誤傳。
聞說學詩如學仙,怪來詩思渺無邊。
自憐猶裹癡人骨,豈意妄得麻姑鞭。
曾似千軍初入陣,清于三峽夜流泉。
只今老鈍無新語,楓落吳江恐誤傳。
聽說學詩如同學仙一樣,怪不得你的詩思渺茫無邊。我自憐自己還帶著癡人的氣質,哪里料到能胡亂得到如麻姑神鞭般的靈感。你的詩曾像千軍剛沖入戰場般有氣勢,又比三峽夜晚流淌的泉水還要清冽。如今我年老才思遲鈍寫不出新詩句,‘楓落吳江’這樣的佳句我可不敢妄傳。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楊廷秀:楊萬里,字廷秀。
麻姑鞭:傳說中麻姑的神鞭,這里借指寫詩的靈感或才華。
楓落吳江:源自唐人崔信明的詩句‘楓落吳江冷’,這里代指好的詩句。
此詩是作者按照楊萬里求近詩的韻腳和用韻次序所作的和詩。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但從詩中‘只今老鈍無新語’可推測作者處于晚年,當時楊萬里詩歌創作成就頗高,作者對其詩才十分贊賞。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楊萬里詩才的贊美和自身才思衰退的感慨。其特點是善用比喻和典故,形象地描繪詩歌特色。在文學交流中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以詩唱和的風氣。
片帆又向鷺門來,千里風云郁不開。
落葉打頭同看劍,對花灑淚忍銜杯。
扶馀作客留豪氣,江左傷時賦大哀。
我與林逋曾舊約,振興亞局仗群材。
匹馬秋來趁落霞,風塵自笑老生涯。
烏啼似擁山城鵲,菊碎初開小縣花。
渡口漁人收晚棹,沙頭津吏候征車。
昨來野店頻投宿,記在橋南三兩家。
眾醉紛紛忌獨醒,
也思放意遣沈冥。
斗牛用事無庸問,
為問何年用酒星。
擒虎臨門事已休,
獨馀孺子不驚憂。
閣中危坐能宣令,
略洗雙親入井羞。
人去也,晚霽送行舟。
欲倩遠山留落日,待登高閣怯新秋。
滿目是離愁。
不為太平出,
胡為名醴泉。
兵戈方滿眼,
聊以慰兇年。
樹有深根水有源,音容夢寐記生存。堂中日日蘋蘩薦,不稱從來罔極恩。
春雨秋霜系所思,傷心舞綵竟無期。后來六簋陳祠祭,得似承歡菽水時。
夜寒漏永千門靜,破夢鐘聲渡花影。
夢醒回思記最真,那堪夢短難常親。
兀坐誰教夢更添,起步修廊風動簾。
可憐兩地隔吳越,此情惟付天邊月。
客行時已久,離思入斜曛。
木落烏啼樹,風高雁入云。
人家依岸仄,雞犬隔籬聞。
指點西山近,浮巒凈翠雯。
近午猶高臥,小車說到門。
披衣迎好客,問婦有清尊。
市遠盤餐少,秋深松菊繁。
文章與出處,身外不須言。
大千微塵偈,章句妙難求。公為疏通之,如海決江流。
堂堂須垂膺,漆點橫清秋。十虛圓當念,三世集毛頭。
平生說禪口,想見光迸浮。世間眼久滅,法寶空海洲。
年年春欲暮,禪室清香留。迷途指南車,戴恩負山邱。
愿從清涼山,威光作依投。行當方山見,跬步披衣裘。
思慮不及處,但曰剎那際。不曰剎那際,寧當有三世。
于此剎那中,尚不容擬議。安得有死生,一切諸怖畏。
苦樂欣厭情,及分心境異。是名顛倒想,不名隨順智。
如人游夢中,所歷經千歲。及其夢覺已,不過食頃耳。
稽首愿悲幢,發此不傳秘。愿分無盡燈,酬此四弘誓。
能□得從軍,清嬴□□□。
綺羅徒滿目,山水不離心。
暫別愁花老,相思倚竹陰。
家貧無以養,未可話抽簪。
漢室興亡一聚塵,
山河社稷幾翻新。
獨馀七里灘頭水,
只屬嚴家不屬人。
紫宸分仗散千官,誰奉西清曲宴歡。
瑤水風云隨玉輦,蓬萊宮殿接金鑾。
九霄幡影玄壇閟,五夜鐘聲碧落寒。
卻憶甘泉秋色里,侍臣多在月中看。
瓜生葛薪下,緣蔓義相因。人生交結故,婉孌自諧親。交義諒不遠,戚若同株根。
勿采棘下瓜,棘傷多苦辛。不惜傷者苦,但恐株荄分。念當與子別,惻惻傷我神。
靡靡客行役,曖曖歲云晏。問子豈不勞,言適故鄉縣。送子不得遠,我悲一以惋。
借問何所悲,桑梓不可見。褰裳陟高隴,白日忽已暝。飛鳥東西翔,我思一以亂。
低頭念父母,涕下忽如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