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溈山顯化士往印經
石路天新雨,問僧何日來。
云求法舍利,庶用鎮崔嵬。
我有一句子,不從黃卷開。
相逢未可舉,佇子卞山回。
石路天新雨,問僧何日來。
云求法舍利,庶用鎮崔嵬。
我有一句子,不從黃卷開。
相逢未可舉,佇子卞山回。
石頭路上剛下過新雨,我詢問僧人你何時到來。聽聞你去求取法舍利,希望能用它來鎮住那巍峨的山巒。我有一句話,并非從經書中得來。如今相逢卻還不能說出,等待你從卞山歸來。
顯化士:可能是一位僧人。
印經:印刷佛經。
法舍利:佛教中代表佛法精髓的象征物。
庶:希望。
崔嵬:形容山高大雄偉。
黃卷:指書籍,這里指佛經。
佇:等待。
卞山:山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佛教可能較為盛行,顯化士前往印經求取法舍利是符合佛教修行活動的。詩人或許與顯化士相識,對其修行之事有所關注,在友人出發時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圍繞顯化士印經求法之事,表達對友人的關懷和期待。其特點在于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下文人與僧人的交流情況。
好個中秋時節。莫恨今宵無月。巖壑一燈青,寒浸水香留客。留客。留客。相對無言無說。
天樂隱微微,聽來聲正稀。無因搗藥鳥,洞口忽啼飛。
脈脈割昏曉,明明無往來。土圭停晝影,鐘乳滴華臺。八水金沙地,千絲石發苔。憑誰問消息,滄海一浮杯。
千里馬來自西南,夷館朝廷鎖鑰嚴。幾回欲看無由看,墻外聽嘶出屋檐。
富貴康寧壽八旬,明時乞得自由身。宦途班列聯三事,家法中朝第一人。疏傅未歸東海郡,白公獨享洛城春。籯金換得傳經業,留與玄成贊化鈞。
香氣與人煙,紛紛俠少年。花過樓外看,燈出市中懸。若個春無怨,誰家夜可憐。可知愛惜月,趁未十分圓。
好雨當春過一犁,我公遠憶故園西。孤篷穩轉清灘急,十里行穿綠樹齊。路熟已欣經霧市,身輕未怕躡云梯。諸孫剩欲留公住,細和新詩丐指迷。一去屏山今幾春,歸來三徑但荒榛。剪除便覺風煙好,徙倚還驚物色新。樓外千林遮去路,階前一水戀行塵。勸君更作留連計,同社追游苦未頻。
未覺林陰密,時聞暮角哀。傷心那敢問春回。只共桃花商略幾時開。故意難輕訴,多情復自猜。疏香冉冉襲人懷。不道屋邊猶放一枝梅。
離離宮樹出重云,促漏銅街入夜聞。寒露漸高仙掌色,繁星遙動羽林軍。歌傳白雪應難和,坐引青藜喜共分。卻倚東籬成獨醉,誰將文似薦明君。
夜夜待月明,每被浮云苦。今夜天無云,月明本如古。
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萬青一色擁柴門,九曲六流同繞村。山水不知行客老,年年芳草游王孫。
鄱陽同事九十日,尊酒相呼恨不多。送別六詩詩似杜,絕勝劉子竹枝歌。
秣馬章臺下,微波驟目成。寫芳蘭葉細,流韻竹枝清。百折心仍俠,千杯態始生。情緣久不作,茲復解憐卿。
日暮西風急,黃塵撲馬頭。村藏平野樹,酒記舊家樓。候館聽雞發,征鞍對月收。已忘從役苦,行路不曾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