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元亨畫四時扇圖
畫工妙物無不可,誰能筆端自忘我。醉蒲睡著呼不聞,但見解衣盤礴臝。
起來潄墨滋破硯,霜綃只尺開紈扇。點綴四時無不有,但覺眼前紅綠眩。
云破連峰青碧開,林梢時復見樓臺。斷橋落日空流水,為問秦人安在哉。
春山杳靄知何處,夏木森森蔽云雨。秋陰未破雪滿山,笑指千峰欲歸去。
看山對客憶蛾眉,客去愁多自不知。滿眼匡廬看畫軸,平生坐媿虎頭癡。
萬事浮云定何有,白鶴歸來千載后。江山長在身世忙,歲月不移舟壑走。
對此未歸心欲折,借君玉斧修圓月。會看談笑滿清風,詎使人間畏炎熱。
畫工妙物無不可,誰能筆端自忘我。醉蒲睡著呼不聞,但見解衣盤礴臝。
起來潄墨滋破硯,霜綃只尺開紈扇。點綴四時無不有,但覺眼前紅綠眩。
云破連峰青碧開,林梢時復見樓臺。斷橋落日空流水,為問秦人安在哉。
春山杳靄知何處,夏木森森蔽云雨。秋陰未破雪滿山,笑指千峰欲歸去。
看山對客憶蛾眉,客去愁多自不知。滿眼匡廬看畫軸,平生坐媿虎頭癡。
萬事浮云定何有,白鶴歸來千載后。江山長在身世忙,歲月不移舟壑走。
對此未歸心欲折,借君玉斧修圓月。會看談笑滿清風,詎使人間畏炎熱。
畫工技藝高超,沒有什么不能描繪的,但有誰能在筆端真正做到忘我創作?醉中的蒲元亨沉睡時呼之不應,只見他解開衣服,箕踞而坐專注作畫。起身用漱口水潤墨,破硯中墨汁淋漓,在一尺見方的白絹上展開紈扇。扇面點綴四時景物無所不包,只覺眼前紅綠交錯令人目眩。云散處連峰青碧盡現,林梢間不時可見樓臺。斷橋邊落日余暉,流水空自流淌,試問那避世的秦人如今何在?春山朦朧不知在何處,夏木茂盛遮蔽云雨。秋云未散已見滿山積雪,笑著指向千峰想要歸去。看山對客時想起佳人,客去后愁緒滿懷卻不自知。滿眼都是如廬山般的畫中景致,平生自愧不如顧愷之對繪畫的癡狂。萬事如浮云能有什么?白鶴歸來已過千年。江山永恒而身世忙碌,歲月如舟壑變遷不停。面對此畫未歸鄉,心已欲碎,借你玉斧來修補圓月。終將談笑間清風滿溢,怎讓人間畏懼炎熱。
盤礴臝(pán bó luǒ):解開衣服,箕踞而坐,形容畫者專注投入的創作狀態。
霜綃:白色的絲絹,此處指畫扇的材質。
紈扇:細絹制成的團扇,古代常見的扇具。
匡廬:廬山的別稱,因周武王時匡俗結廬隱居得名。
虎頭癡:指東晉畫家顧愷之(字虎頭),其癡迷繪畫的典故。
玉斧:傳說中仙人修補月亮的工具,此處比喻解決問題的巧妙手段。
詎(jù)使:怎讓、豈讓。
此詩應為作者觀賞宋代畫家蒲元亨所繪四時扇圖后所作。蒲元亨以畫四時景物見長,詩中通過對扇面內容的細致描繪,結合個人觀畫感受,反映了宋代文人對藝術創作與人生哲思的關注。具體創作時間地點無明確記載,當為作者觀畫后即興抒懷之作。
全詩以題畫為引,先贊畫工技藝之妙,再細描扇面四時勝景,繼而由景入情,感慨身世無常與自然永恒,終以“修月”“清風”寄寓超脫之愿。結構層層遞進,情景交融,既展現了畫作的藝術價值,又傳遞了文人對生命與時空的思考。
何代何王不戰爭,
盡從離亂見清平。
如今暴骨多于土,
猶點鄉兵作戍兵。
半掩朱門白日長,
晚風輕墮落梅妝。
不知芳草情何限,
相逢只賴如澠酒,
一曲狂歌入醉鄉。
莫恨紅裙破,
休嫌白屋低。
請看京與洛,
誰在舊香閨。
每吟富貴他人合,不覺汍瀾又濕衣。
萬里日邊鄉樹遠,何年何路得同歸。
酒綠花紅客愛詩,
落花春岸酒家旗。
尋思避世為逋客,
不醉長醒也是癡。
爾來中酒起常遲,臥看南山改舊詩。
開戶日高春寂寂,數聲啼鳥上花枝。
金管多情恨解攜,
一聲歌罷客如泥。
江亭系馬綠楊短,
亂離時節別離輕,
別酒應須滿滿傾。
才喜相逢又相送,
有情爭得似無情。
南鄰公子夜歸聲,
數炬銀燈隔竹明。
醉憑馬鬃扶不起,
更邀紅袖出門迎。
芳草又芳草,故人楊子家。
青云容易散,白日等閑斜。
皓質留殘雪,香魂逐斷霞。
不知何處笛,一夜叫梅花。
白額頻頻夜到門,
水邊蹤跡漸成群。
我今避世棲巖穴,
巖穴如何又見君。
江村入夏多雷雨,
曉作狂霖晚又晴。
波浪不知深幾許,
南湖今與北湖平。
六七年來春又秋,也同歡笑也同愁。
才聞及第心先喜,
如今悔恨將何益,腸斷千休與萬休。
上將鏖兵又欲旋,
翠華巡幸已三年。
營中不用栽楊柳,
愿戴儒冠為控弦。
養爾逢多難,常憂學已遲。
辟疆為上相,何必待從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