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資政殿學士特贈光祿大夫曾公挽辭二首 其一
選吏時無最,
論兵世有書。
風神相門舊,
膽氣將壇初。
地軸塵埃轉,
天航津漢虛。
忠規子孫在,
太史筆何如。
選吏時無最,
論兵世有書。
風神相門舊,
膽氣將壇初。
地軸塵埃轉,
天航津漢虛。
忠規子孫在,
太史筆何如。
選拔官吏時您的能力當世無人能比,論述兵法的著作流傳于世間。風度神采承繼相門的舊日風范,膽略氣勢如同初登將壇時般英武。大地動蕩塵埃飛轉(時局不穩),天河航船津渡空寂(理想未酬)。忠誠謀略留存于子孫后代,史官將如何書寫您的功績?
資政殿學士:宋代官名,為皇帝顧問之職。
光祿大夫:古代高級文散官,此處為死后追贈的榮譽官銜。
最:古代考核政績或軍功的等級,以上等為最,此處指曾公選吏能力當世最優。
相門:宰相家族,此處指曾公出身或具有宰相家族的風范。
將壇:古代拜將時設立的壇場,代指軍事才能與地位。
地軸:古代傳說中支撐大地的軸,此處喻指時局動蕩。
天航:天河中的航船,喻指高遠的理想或未竟的事業。
忠規:忠誠的謀略與規劃。
太史:史官,負責記錄史事,此處指歷史評價。
此詩為哀悼故資政殿學士、追贈光祿大夫的曾公而作。曾公當為北宋官員,生前在選吏、論兵等方面頗有建樹。詩人與曾公有交,于其逝世后作挽辭以表追思,反映北宋士大夫對同僚身后名的重視,具體時間當在曾公去世后不久。
全詩緊扣'挽辭'主題,從政績、著述、風范、膽略等維度贊揚曾公的才能與品格,以'地軸''天航'暗喻其生逢亂世、理想未酬,尾句'太史筆何如'將追思推向對歷史評價的關切,兼具史識與深情,是挽詩佳作。
地憶春盤處,重經二十年。狂添中圣里,愁盡小除前。岸碧沾花勝,林香撲野筵。誰堪久蘋梗,飄泊臥江煙。
夢里君非君,夢里我非我。夢里紅蠟堆,蓮花一朵朵。短歌馀音在,他人已離座。欲近還見拒,將去清淚墮。思問別來事,微風動青瑣。
樓船留客宴良宵,坐看冰輪出海潮。卻憶去年灤水上,夜深孤館雪蕭蕭。征人七月度榆關,貂鼠裁衣尚怯寒。不信江南今夜月,有人揮扇著冰紈。
病起欲行倚車窗,眼如渾水鑒物茫。隴中結陣燦金粒,卓有油菜色和香。豈真造物奇劍芒,遠從春日割花光?“我家稻熟如斯耳”,農將嗤汝菽麥盲。風從我心吹清涼,萬物得之亦洋洋;美人紅蕉酣夏態,豆架紫花繞屋廊。道樹灰塵一寸裝,荷葉索索吁可傷。清圓久死不忍落,安能為乞返魂漿。陰氣不雨寒亦張,割稻應覺沸如湯;忽憶總角兩腳短,拾穗隨人尻后忙。
盛時文治似唐堯,庠序煌煌碧海遙。藩省故人多薦列,瀛洲仙子共招邀。沙田如草秋無雨,咸地浮花夜上潮。講道從容云榻靜,閑將風物寄清謠。
琪樹生澗壑,流湍布涯涘。芳華繞云霓,朱葉亦繁止。百尺振柯條,千齡拓元始。先民詠風詩,彤管輝太史。秀色餐神仙,拍袂洪厓子。飛蓋相追隨,清觴復伊邇。謝彼桃李顏,抱琴來就此。翱翔以永年,振衣崇燕喜。
燈前慈母線,時樣制春袍。未著心先喜,蛛絲上剪刀。
踏月何銷秉炬行,也防月落未天明。果然留下長庚去,更賺行人作曉星。
憑幾微言絕,群臣涕泗揮。哀號三級陛,縞素九重圍。天上仙游遠,宮中御座非。最悲帷幄侍,不復未明衣。
常聞阿犖山,竊弄梨園部。其中有馴象,寧死終不舞。遂與雷海青,垂名照千古。
漸臺水,深幾許?使者來,誰遣汝?不見君王符,空傳君王語。漸臺水,行宮不可度。妾死猶首丘,君行在何處,平生委質身為君,此時重信輕妾身。君不還,妾當死。臺高高,水彌彌。
遮眼梅花不要多,著人無復奈香何。月明羞看銅壺影,矮樹斜枝憶短坡。
不封不樹填溝壑,死矣何分斃與崩。最是蠢才起高冢,累人爭逛十三陵。
茅屋滄洲一酒旗,午煙孤起隔林炊。江清日暖蘆花轉,祇似春風柳絮時。月墮浮云水捲空,滄洲夜溯五更風。北山草木何由見,夢盡青燈展轉中。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
清霜未降楓先赤,紫蟹初嘗菊半黃。終歲只聞田舍樂,一時頓覺市朝忙。清晨雁鶩盈前浦,落日牛羊滿近岡。為問東皋有馀地,便應從此作鄰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