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有感二首 其一
兩逢至日驚身老,遠寄周南覽物悲。
佳節風煙長慘慘,他鄉人物自熙熙。
荊榛崤澠秦關破,草樹芳華隋苑隳。
悵望高歌一回首,茲辰尊酒莫相違。
兩逢至日驚身老,遠寄周南覽物悲。
佳節風煙長慘慘,他鄉人物自熙熙。
荊榛崤澠秦關破,草樹芳華隋苑隳。
悵望高歌一回首,茲辰尊酒莫相違。
兩次遇到冬至日,驚覺自己已衰老;遠在周南之地,觀覽景物更添悲愁。佳節中的風煙總是一片慘淡,異地的人們卻各自熙熙攘攘。崤山、澠池一帶荊棘叢生,秦關已殘破;隋代宮苑里花草雖美,卻已毀壞。悵然遠望,高唱一曲回頭望去,今日的酒宴,不要辜負這良辰。
至日:冬至日,古人重視此節,有團聚習俗。
周南:指今河南洛陽一帶,此處代指詩人客居之地。
荊榛(jīng zhēn):荊棘,形容荒涼景象。
崤(xiáo)澠(miǎn):崤山與澠池,均為古代軍事要地,位于今河南西部。
隋苑:隋朝的宮苑,此處借指歷史遺跡。
隳(huī):毀壞。
茲辰:此時,指今日冬至。
此詩或作于南宋初期,詩人客居他鄉(周南)時。冬至本是團圓之日,然戰亂頻仍、山河破碎,詩人由節序更替驚覺自身衰老,又因觀覽殘破的歷史遺跡(秦關、隋苑),觸發對家國命運的深切感慨。
全詩以冬至日感懷為線索,將個人身世之悲與家國殘破之痛交織,借景抒情、古今對照,語言沉郁,情感真摯,體現了詩人對時局的關切與深沉的歷史感。
直矢丹心蘗自餐,冰霜凜烈鶴紗寒。承親勁節強鐘鼎,捍柩孤貞勝羽干。爭羨此時襦作誦,都憑當日膽為丸。陳情瀝血悲風木,賴有褒章煥彩鸞。
憂樂關天下,千秋道尚存。地因奇杰重,德比泰山尊。合影留鴻爪,捫碑剔蘚痕。昆崗呼鳳起,酹酒再招魂。
赤舄三師貴,諸公百里封。舊勛兼注意,馀事寄明農。哀動襄陽市,悲殘鄭國舂。空馀靈壽賜,無復見臨雍。
水仙騎龍歸海宮,玫瑰珠佩迎春風。霧澄天凈露嬌影,蕊粉染衣香更濃。鮫綃隔夢梨云色,么鳳不鳴花脈脈。畫角吹殘十二樓,湖西曉月涵空白。
君子久不見,一書凡幾月。開門見高徒,儀形宛相接。可久亦可大,自抱賢人業。束書不可羈,含情送歸楫。
探春千里情難表,萬里迎春難表情。本問歸期歸未得,初聞喜迅喜還驚。桃花潭水深千尺,斜日暉光美一生。五十年今超蜜月,愿君越老越年輕。
游人躑躅大堤旁,舊日昆明綠未央。黃竹應能憶王母,金牛還解說高皇。海空樓櫓銷兵氣,人去亭臺峙夕陽。七國三邊憂不到,宸游真不系興亡。
廿載猶燈月,低徊故國情。波濤翻海國,烽火發昆明。叱馭思王子,聞雞念祖生。徬徨歌彼黍,顛覆慨周京。
玉指管生弦澀,朱唇語顫聲羞。動人一味是溫柔。為甚兩眉長皴。不慣秋娘渡口,乍離阿母池頭。臨邛太守最風流。肯許鳳求皇否。
夢谷浮船穩且平,泊登岡頂看茶生。始從官屬二三輩,時聽春禽一兩聲。
何必春宵好,千金屬冷邊。安能天上雪,直下到明年。
素宇流輝,乍大地河山生色。傍短榻扶頭病起,畫簾嫞揭。火劫遽憐塵外世,風輪自轉天邊月。便宵深玉鏡似金甌,愁他缺。桂影黯,潮聲咽。成連曲,湘靈瑟。剩詞人心事,祇余瘦骨。戰蟻鳴蜩紛毀譽,明珠仙露原高潔。倚斧柯望斷舊瓊樓,長庚白。
主人習靜厭喧繁,遮眼文書亦懶看。獨有園池閑不得,杖藜消日弄漁竿。
悠悠戎旅情,甲鼉汨吾征。征馬諳舊路,飛鴻戴前旌。倭遲此周道,來往非夷庚。東君憐衰朽,假我以新晴。
明月清風宗炳社,夕陽秋色庾公樓。修心未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