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九首 其五三
毗盧影里,般若光中。互為主伴,法界融通。
白云片片,帝網重重。形分萬派,月印寒空。
道人活計,古佛家風。自他兼濟,無功之功。
高著眼,莫狐疑。卷舒自在,今正是時。
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毗盧影里,般若光中。互為主伴,法界融通。
白云片片,帝網重重。形分萬派,月印寒空。
道人活計,古佛家風。自他兼濟,無功之功。
高著眼,莫狐疑。卷舒自在,今正是時。
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在毗盧遮那佛的影像里,在般若智慧的光芒中。彼此互為主體和伴從,法界相互融通。白云一片片,如帝釋天宮的珠網重重疊疊。形體分散成萬派支流,月亮映照在寒冷的天空。修道人的生活方式,是古佛的家風。既能自我修行又能救助他人,這是看似無功卻有大功。要高瞻遠矚,不要遲疑疑惑。收放自如,現在正是時候。路上遇到劍客就要展示寶劍,不是詩人就不要獻詩。
毗盧:指毗盧遮那佛,佛教法身佛。
般若:梵語,意為智慧。
主伴:佛教術語,指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
法界:佛教術語,指整個宇宙萬有的現象界。
帝網:即帝釋天宮的珠網,比喻事物之間相互交織、重重無盡的關系。
活計:生活方式、修行方式。
家風:指佛教宗派的傳統風格。
自他兼濟:既能自我修行,又能救助他人。
無功之功:看似沒有刻意追求功績,卻有很大的功效。
此偈為佛教偈語,作者可能是一位僧人。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當時佛教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修行者們通過偈語來表達對佛法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可能在修行過程中有所體悟,從而創作此偈來教導修行者。
這首偈語主旨是宣揚佛教的修行理念和境界,強調法界融通、自他兼濟。其特點是充滿佛教哲理,用形象的意象和比喻闡述抽象的教義。在佛教文學史上,這類偈語是傳播佛法、啟發修行者的重要載體。
馮婦下車須有勇,將軍射石亦通神。南山白額新除害,好賞今時射虎人。
白晝常陪俗,清宵得養魂。幾時成草屋,終日掩柴門。事迫文方出,身閑道始尊。世方懷祖逖,吾已吊劉琨。
陶令歸官后,琴書對酒杯。未聞丹詔起,長伴白云來。夢里鄉關遠,閑中歲月催。草廬春漸暖,應動武侯雷。
水月池頭屋,曾同聽雨來。故緣經歲別,又過幾花開。且爾酬詩債,深慚乏茗杯。明朝出西郭,離思不堪裁。東郡雨不歇,西湖水亦高。上人今日去,行李不辭勞。傳法燈無盡,懸崖屋更牢。交情如問訊,謂我只囂囂。
南九水。修途蜒蜿十里。云巒影落竹窩青,錦屏迤邐。山舒水緩景宜人,此間林壑尤美。紗帽崮,霞外倚。觀川臺畔傷逝。樓空謾勒北山移,燕迷舊壘。石橋彈月尚依然,風林聲韻宮徵。賣魚日午一閧市。旗亭側、曾記沽醉。不分滄桑如此。撫婆娑古柳,閱人成世。蜃氣樓臺,斜陽里。
風墮何能續斷弦,只憑樽酒送彫年。仙人示我長生術,除卻醉鄉非洞天。
神龜不識烹魚釜,生潛深淵長黃土。誰令誤落魚網中,白晝冥冥作雷雨。嗟予蟠然別舊隱,空巖無人滴鐘乳。松菊滿山胡不歸,愿同妻子忍攻苦。長歌漫漫何時旦,起坐中夜私自語。茅茨十九漏如澠,誰知華堂醉歌舞。山中吾廬歸去來,峰插翠玉朝南戶。注目操刀必割時,尸祝何煩越尊俎。
野水荒灣酹一尊,欲招傾國楚宮魂。妝成肯計濃耶淡,艷極爭知笑亦顰?臨斷渚,遠囂塵。往來都是葛天民。幽香自斂云煙隔,怕有漁郎苦問津。
磯流向滂湃,風樹影參差。神氣清寧日,聲容和順時。
鄉井多才俊,暌違奈老何。著論人群少,修文地下多。得意不能薦,感時聊自歌。酒杯有深味,百歲幾經過。
庾嶺春初動,孤山雪未消。玉人無處覓,風外暗香飄。
晨陟馬鬣封,血淚如雨滴。父兮曩即世,宿草十改碧。平生熊豹姿,虬髯身七尺。豈無千里心,柰此驥伏櫪。家有三萬卷,手自校朱墨。親傳不肖孤,今亦字僅識。名未成父志,何以慰窀穸。墓下當自誓,素操堅鐵石。
鴨頭波軟濃于酎。風起處、青初皺。乳燕雙雙簾幕透。梨花未雪,綠楊猶絮。蠶飽桑陰瘦。無端釀出清明候。忽憶城南乍分手。十二雕欄寒更陡。踏青人遠,斗茶時近,滋味如中酒。
池上人如許,憐君萬里行。蠻方風土異,客路旱塵生。一飯皆君賜,孤吟足宦情。到詢前給事,應續舊題名。
事體向晚境,情懷非少年。平生不得地,至死亦由天。坐背暑彌勝,行膺寒愈堅。愿言過去苦,莫與后來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