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僧金總持
金輪風火轉無涯,震旦觀光渡海沙。
八萬言詮歸貝葉,三千世界聚蓮花。
有緣禽鳥來波第,隨喜天人盡木叉。
今古少林風月在,閉門常御白牛車。
金輪風火轉無涯,震旦觀光渡海沙。
八萬言詮歸貝葉,三千世界聚蓮花。
有緣禽鳥來波第,隨喜天人盡木叉。
今古少林風月在,閉門常御白牛車。
佛法如金輪在風火中永不停歇地轉動,天竺僧人金總持渡海來到震旦(中國)游歷。他帶來八萬言的佛法教義記錄在貝葉之上,仿佛三千世界都匯聚在蓮花之中。有緣的禽鳥來到他修行之地,隨喜贊嘆的天人都領悟了佛法。從古至今,少林的風月依舊,他常閉門修行,如同乘坐著象征佛法的白牛車。
金輪:佛教法器,象征佛法的力量和流轉不息。
震旦: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八萬言詮:指大量的佛法教義。
貝葉:古代印度人用以書寫經文的樹葉。
三千世界:佛教用語,指整個宇宙。
波第:可能指修行之地。
隨喜:見他人行善而隨之歡喜贊嘆。
天人:佛教中的天界眾生。
木叉:即解脫,指領悟佛法而擺脫煩惱。
白牛車:在佛教中象征大乘佛法。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來看,當時佛教在中國可能有一定的傳播和發(fā)展,天竺僧人來中國交流佛法較為常見。詩人可能是在見到天竺僧金總持弘揚佛法的情景后,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天竺僧金總持弘揚佛法的行為和高深的修行境界。其突出特點是充滿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息,通過豐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現佛法的宏大和神秘。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著名,但對于研究古代佛教文化交流和詩詞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李侯寫竹有清氣,滿紙墨光浮翠筠。蕭郎已遠丹淵死,欲寫此君惟此人。
梁溪歲暮若為情,溪上梅花待曉晴。徑雪冷埋山屐齒,檐冰夜墮石床聲。《內篇》攜向松根讀,如意持將竹里行。短晷何能理幽事?南窗剪燭話寒更。
樂哉帝居,逝留無常。爾信我宅,爾中我鄉(xiāng)。乃眷茲土,于赫君王。翩然下來,去未遽央。
臥醒還齋薄有聞,鳥夷蝦族說瓜分。不因殘世將堯舜,長擬分天造雨云。銷鐵勁馀雙烈士,枕戈閑死六將軍。東華靈氣無時竭,會有祥麟統(tǒng)獸群。
邊城射獵取麑麛,夭?仁心所不為。鳴角秋山少閒日,標名郵館客慵窺。
溪光涵影碧蕭蕭,四合深林不見梢。寒暑若言無避處,世間那有況云巢。
河可塞,山可移,志不可奪,義不可虧。妾為段家婦,年紀方及笄。上堂奉翁姑,入室攜兩兒。兒死夫亦死,此生將何為?昔如雙鴛鴦,今日為孤雌。昔如三春花,今日成枯枝。寒風吹短發(fā),明月照空帷。百年在世能幾時,父兮母兮不我知,青天在上將誰欺?
邦光華袞襚,家寶素書陳。東閣簪裾散,西芒宅兆新。泉臺無復曉,柏徑不知春。獨有高文在,芬芳繼古人。
剝剝啄啄無俗客,清清泠泠多好風。一枕本無憂樂累,何須游宦大槐宮。
吹香嚼蕊。獨立東風里。玉凍云嬌天似水。羞殺夭桃秾李。如今見說闌干。不禁月冷霜寒。壟上驛程人遠,樓頭戍角聲乾。
竹屋橫虛舫,松屏展翠帆。柳條晴后弱,花態(tài)曉來嚴。樂意難逢暇,清游久嘆淹。主人求客語,乘醉寫云巖。
神明華胄感衰微,巾幗英雄海外飛。幾輩羨卿卿羨我,哭卿黃土復何希。
春晚日沉沉,長風野色陰。人趨溫室樹,名著漢官箴。圣主求賢切,蒼生望治深。臺衡行且致,愿一沛甘霖。
廿載重逢各鬢皤,追驩寧問夜如何。華陽社逐浮云散,瀫水船將片月過。竹徑談棋雙鶴下,蘿軒明燭亂蛩多。那辭醉作他鄉(xiāng)客,百斛蘭陵任嘯歌。
廨舍如僧舍,官曹似馬曹。頭巾終日岸,手板或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