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仙都李道士下世 其一
布褐毛冠七十秋,為誰浮泛為誰休。
但曾計日防三鬼,不慣攜琴謁五侯。
詩卷在前聊養目,酒尊從此罷銷憂。
七星杉下朝曦閣,香火應教弟子修。
布褐毛冠七十秋,為誰浮泛為誰休。
但曾計日防三鬼,不慣攜琴謁五侯。
詩卷在前聊養目,酒尊從此罷銷憂。
七星杉下朝曦閣,香火應教弟子修。
李道士穿著粗布衣服、戴著毛冠修行七十年了,他為了誰四處云游又為了誰停下腳步呢?他只一直按日子提防著三尸神作祟,不習慣帶著琴去拜見達官貴人。詩卷擺在面前姑且用來看一看愉悅眼睛,從此酒樽也不再用來消解憂愁。七星杉下的朝曦閣,以后的香火應該要讓弟子們去打理了。
布褐毛冠:粗布衣服和毛冠,是道士的穿著。
浮泛:漂泊、云游。
三鬼:指三尸神,道教認為人體中有作祟之神三種,叫三尸,每到庚申日,便上天向天帝呈奏人的過失。
五侯:泛指權貴豪門。
酒尊:即酒樽,盛酒的器具。
朝曦閣:可能是李道士修行之地。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可知,當時李道士已離世,作者聽聞此事后有感而發。李道士一生清修,不與權貴交往,在當時可能是一位有一定名聲的道士,作者或許與他相識,對他的為人和生活方式較為了解和贊賞。
這首詩主旨是悼念李道士,突出其一生清修、不慕名利的特點。以質樸的語言勾勒出李道士形象,在文學上展現了對清修之士的贊美,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錫宴朝野洽,追歡堯舜情。
秋堂絲管動,水榭煙霞生。
黃花媚新霽,碧樹含余清。
同和六律應,交泰萬宇平。
春藻下中天,湛恩闡文明。
小臣諒何以,亦此摽華纓。
月中有桂樹,無翼難上天。
海底有龍珠,下隔萬丈淵。
人生大限雖百歲,就中三十稱一世。
晦明烏兔相推遷,一氣暫聚常恐散,黃河清兮白石爛。
令節在豐歲,皇情喜乂安。
絲竹調六律,簪裾列千官。
煙霜暮景清,水木秋光寒。
筵開曲池上,望盡終南端。
天文麗慶霄,墨妙驚飛鸞。
愿言黃花酒,永奉今日歡。
避喧非傲世,幽興樂郊園。好古每開卷,居貧常閉門。
曙鐘來古寺,旭日上西軒。稍與清境會,暫無塵事煩。
靜看云起滅,閑望鳥飛翻。乍問山僧偈,時聽漁父言。
體羸諳藥性,事簡見心源。冠帶驚年長,詩書喜道存。
小池泉脈湊,危棟燕雛喧。風入松陰靜,花添竹影繁。
灌園輸井稅,學稼奉晨昏。此外知何有,怡然向一樽。
干旄羽鑰相虧蔽,一進一退殊行綴。
昔獻三雍盛禮容,今陳六佾崇儀制。
退朝此休沐,閉戶無塵氛。
杖策入幽徑,清風隨此君。
琴觴恣偃傲,蘭蕙相氛氳。
幽賞方自適,林西煙景曛。
荀寅士吉射,誠乃蔽聰明。奈何趙志父,專舉晉陽兵。下令漢七國,借此以為名。吾嘉徙薪智,禍亂何由生。
憶昔溴梁會,豈伊無諸侯。群臣自盟歃,君政如贅旒。有力則宗楚,何人復尊周。空文徒爾貶,見此眥血流。
寒露應秋杪,清光澄曙空。
澤均行葦厚,年慶華黍豐。
聲明暢八表,宴喜陶九功。
文麗日月合,樂和天地同。
圣言在推誠,臣職惟匪躬。
瑣細何以報,翾飛淳化中。
夙駕趨北闕,曉星啟東方。
鳴騶分騎吏,列燭散康莊。
照灼華簪并,逶迤綺陌長。
腰金初辨色,噴玉自生光。
獻替均三壤,貞明集百祥。
下才叨接武,空此愧文昌。
上宰坐論道,郊居仍里仁。
六符既昭晰,萬象隨陶鈞。
旭旦下玉墀,鳴騶拂車茵。
軒窗退殘暑,風物迎蕭辰。
山澤蜃雨出,林塘魚鳥馴。
豈同求羊徑,共是羲皇人。
石君五曹重,左戶三壤均。
居止煙火接,逢迎雞黍頻。
大方本無隅,盛德必有鄰。
千年郢曲后,復此聞陽春。
玉帳元侯重,黃樞上宰雄。
緣情詞律外,宣力廟謀中。
震耀恭天討,嚴凝助歲功。
行看畫麟閣,凜凜有英風。
韋曲冠蓋里,鮮原郁青蔥。
公臺睦中外,墅舍鄰西東。
騶馭出國門,晨曦正曈昽。
燕居平外土,野服參華蟲。
疆畎分古渠,煙霞連灌叢。
長幼序以齒,歡言無不同。
憶昔全盛時,勛劬播休功。
代業擴宇內,光塵藹墟中。
慨息多永嘆,歌詩厚時風。
小生忝瓜葛,慕義斯無窮。
曉開閶闔出絲言,共喜全才鎮北門。
職重油幢推上略,曲臺分季奉齋祠,直筆系年陪侍從。
芬芳雞舌向南宮,戎裝躞蹀紛出祖,金印煌煌寵司武。
時看介士閱犀渠,新握兵符應感激,遠緘詩句更風流。
緇衣諸侯諒稱美。
紫垣宿清夜,藹藹復沉沉。
圓月衡漢凈,好風松滌深。
軒窗韻虛籟,蘭雪懷幽音。
珠露銷暑氣,玉徽結遐心。
盛才本殊倫,雅誥方在今。
佇見舒彩翮,翻飛歸鳳林。
憑檻輟繁務,晴光煙樹分。
中邦均禹貢,上藥驗桐君。
滿徑風轉蕙,卷簾山出云。
鏘然玉音發,余興在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