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前韻詠子舟所作竹
森萷一山竹,壯士十三輩。自干云天去,草芥肯下逮。
虛心聽造物,顛沛風云會。榮枯偶同時,終不相棄背。
誰云湖州沒,筆力今尚在。阿筌雖墨妙,好以桃李配。
國工裁主意,冷淡恐不愛。子舟落心畫,榮觀不在外。
耆年道機熟,增勝當倍倍。祖述今百家,小紙弄姿態。
雖云出湖州,卷置懶開對。非公筆如椽,孰能為之大。
森萷一山竹,壯士十三輩。自干云天去,草芥肯下逮。
虛心聽造物,顛沛風云會。榮枯偶同時,終不相棄背。
誰云湖州沒,筆力今尚在。阿筌雖墨妙,好以桃李配。
國工裁主意,冷淡恐不愛。子舟落心畫,榮觀不在外。
耆年道機熟,增勝當倍倍。祖述今百家,小紙弄姿態。
雖云出湖州,卷置懶開對。非公筆如椽,孰能為之大。
一片茂密的竹子,猶如十三位壯士。它們徑直向云天生長,怎肯顧及下面的草芥。虛心地聽從自然的安排,在風云變幻中歷經磨難。榮枯的命運偶然相同,始終不離不棄。誰說湖州(文同)去世后,如今筆力仍在。黃筌雖然繪畫精妙,卻喜歡搭配桃李。國手作畫自有主張,或許不喜歡這種冷淡風格。子舟用心作畫,其美妙不在于外表。他年高且深諳道機,技藝定會更上一層樓。如今百家都在傳承,他在小紙上展現姿態。雖說是出自湖州畫派風格,卻懶得展開與其他畫作對比。若不是您筆力如椽,誰能畫出如此大氣的作品。
森萷(sēn shāo):形容竹子茂密的樣子。
壯士十三輩:將竹子比作十三位壯士。
逮:顧及。
造物:指大自然。
顛沛:歷經磨難。
湖州:指文同,他是北宋畫家,善畫竹,曾任湖州知州,世稱“文湖州”。
阿筌:指黃筌,五代十國時期西蜀畫家,善畫花鳥。
國工:指技藝高超的畫家。
耆年:老年。
道機:指對道的領悟。
祖述:繼承、效法。
筆如椽:形容筆力雄健。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當時繪畫藝術較為繁榮,文同的湖州竹派影響較大。詩人看到子舟所作的竹畫,有感而發,用詩來表達對其畫作的欣賞和對繪畫藝術傳承的看法。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子舟的竹畫。其特點是將竹子的形象與繪畫藝術相結合,通過生動的描寫展現繪畫魅力。在文學史上雖不是經典名篇,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繪畫藝術的關注和評價。
風雨留人阻去程,扶衰上冢過清明。百家瀼里猶掀簸,那得江神不世情。
過午人家起灶煙,被風輕引向晴川。須臾卻與云陰雜,不礙玻璃鏡自圓。
四方烽火入邊城,修廟扶乩更念經。國削民奴皆細事,首宜復古正人心。
鈞天夢醒閑笙吹。久忘卻,長安肉味。十年江海人憔悴,銷斷清狂筆底。空相勸、提壺客至。也應識、旗亭酒貴。啼秋玉折春冰脆。惆悵年時錦字。
初來作舍少人行,橋外如今滿市聲。繞岸種成桃間柳,一家和氣萬家生。
人心一正般般古,四裔夷酋自罷兵。中國圣人長訓政,紫金山色萬年青。
啼鶯破曉催人起。續殘夢,琴囊更倚。盤中四角相思字。陳恨偏來眼底。儒冠誤、兜鍪自貴。壯游負、衣簪況悴。四愁輕托鱗鴻寄。難寫離心醉里。
旋開斜港放船出,更著小亭臨水看。軟紅塵里江山景,便著丹青畫亦難。
菱花屢誤當眉翠。掩妝閣,慵梳倦洗。傷春長是懨懨地。反笑籠鸚不起。休裁寄、珍珠密字。更誰省、當筵定子。鸞弦知有關山意。挑動遐心萬里。
德賽自來同命運,圣功王道怎分開。懺除犯上無君罪,齊到金剛法會來。
朝陽鳴鳳國之祥,瑞事吾家鷗鷺行。最愛幾聲煙外響,和他漁艇獨敲榔。
重衾無暖氣,挾纊如懷冰。
鸞花如夢供沉醉。醉鄉小,差容避地。南飛孔雀知余意。吊影山河破碎。論憂患、緣從識字。歷塵劫、觀澄止水。神州北望浮云起。愁鬢絲絲鏡里。
寶華山上暗生春,春滿書齋不二門。妒病難醫今有藥,老僧同榻爾何能。
居士園門甚處開,傍城猶未著樓臺。門前湖水三千尺,引得沙鷗亦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