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瞻余杭法喜寺綠野亭懷吳興太守孫莘老
信美非吾土,三吳一水中。
亭高望已極,舟入去無窮。
朝市知安在,湖山信有功。
遨游逐鳧鴨,飲食數魚蟲。
波浪喧朝夕,梅烝變綠紅。
逢人問京洛,去國長兒童。
同舍情相接,鄰邦信屢通。
相邀欲相過,道里訊溪翁。
信美非吾土,三吳一水中。
亭高望已極,舟入去無窮。
朝市知安在,湖山信有功。
遨游逐鳧鴨,飲食數魚蟲。
波浪喧朝夕,梅烝變綠紅。
逢人問京洛,去國長兒童。
同舍情相接,鄰邦信屢通。
相邀欲相過,道里訊溪翁。
這里確實很美但不是我的故鄉,三吳之地都在一片水域之中。登上高高的亭子極目遠望,小船駛入遠方無盡頭。繁華的朝市不知在何處,湖光山色確實有魅力。我像野鴨般遨游,細數著魚蟲為食。波浪早晚喧鬧,梅雨季節使花草變色。遇到人就打聽京城,離開國都時孩子還小。同舍之人感情相連,相鄰州郡信使多次往來。相互邀請想要去拜訪,向溪邊老人詢問路程。
信美非吾土:化用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意為此地雖美但不是自己家鄉。
三吳:說法不一,一般指吳興、吳郡、會稽。
梅烝:即梅雨,因梅熟時多雨,也稱“霉雨”。
京洛:指京城。
去國:離開國都。
此詩是蘇轍次韻蘇軾之作。當時蘇轍可能身處余杭,孫莘老任吳興太守。在異地他鄉,蘇轍觸景生情,借詩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也體現與友人的情誼。
這首詩主旨是抒發思鄉之情與對友人的思念。其特點是景中含情,以質樸語言描繪江南水鄉。在文學史上展現了蘇轍詩歌寫景抒情的風格特色。
郭門南面似襄州,野樹寒山對倚樓。公子城空無食客,霸王宅壞有荒丘。夕陽冉冉仍西下,秋水茫茫共北流。只是今時已惆悵,不應更為昔人愁。
江山乍冷不蕭條。倍情豪。更妖嬈。誰潑青山,片片火般驕。快活秋風常有興,霜蘸筆,漫揮毫。紅裙妃子出重霄。步微搖。醉顏嬌。嗔惱雕梁,局促鎖瓊瑤。飛落巒峰看世界,秦地闊,楚天高。
霞外尋真侶,山中問赤松。仙壇花雨靜,石鼎綠苔封。坐煉金光草,行持九節筇。聞師還舊隱,何日得相從。
楊墈溪橋覆瓦亭,疏欞高瞰碧流傾。渾如復道行空去,不共嬴秦受惡名。
官渡。官渡。猶記畫橈去路。小憐歌扇誰尋。歲歲東風恨深。恨深恨深深恨。風外落紅幾陣。
濁塵輕墜,便紅禪艷說,奇情誰曉。待去罾蛟潭底月,驚聽玉龍哀調。憤極能癡,愁深留夢,分付閑花草。消魂一晌,鴛鴦卅六顛倒。多少簫劍平生,狂名辜負,贏得傷秋稿。怕是滄桑殘影在,和淚和煙難埽。關塞風高,齊梁劫永,今古成凄照。杯尊遙酹,百年人共悲嘯。
铦衲來從日本東,說法親曾授老龍。珠樹摘花抽藻思,金膏潴水淬神鋒。玄機不發空中鏑,信器應傳雨里舂。暫玩一輪吳渚月,便依千尺定林松。江光宛似玻瓈合,山色依然翠黛重。寒水但馀鷗泛泛,荒臺無復鳳雍雍。霜凋錦樹存孤柏,海涌青瑤見獨峰。未識笑翁空比擬,城樓月上忽聞鐘。
樓前高柳晝成陰,樓上窗開夏日深。隔岸鶯聲猶似管,迎風麥浪已如金。奚官唱罩遙分隴,野婦提筐漸滿林。幸藉薄收供早稅,憂天且釋老農心。
隆萬之際朝家清,婺星德星相映明。京兆雋媼古來幾,河南吳公天下平。北堂進匕曉色動,西母戴勝秋風輕。縱無海籌祝景算,雅有彤管書崢嶸。
閑花野草總爭新,眉皺絲乾獨不勻。乞取東風殘氣力,莫教虛度一年春。
支公兼有董狐才,史傳修成乙夜開。天子遠酬丹詔去,高僧不出白云來。眉毫久別應垂雪,心印休傳本似灰。若念重瞳欲相見,未妨西上一浮杯。
城居如坐井,出郭始知春。草色才翻燒,禽聲便可人。遠山來邐迤,羸馬去逡巡。喚醒三年夢,東華足軟塵。
科詔賓賢兼百粵,省闈開榜秩初筵。塵飛車馬羊城外,鼎沸笙歌海角前。進士褒衣班席左,陪臣軟帽插花偏。曲江雁塔題名處,為問何人最少年。
妾家住鴛湖,花容映雪膚。深閨不能閉,一朝嫁金夫。金夫內寵非一人,眾中最愛惟妾身。并馬章臺光照路,同舟蘭浦影搖春。春光可惜不長久,昨日紅顏今白首。金夫一夕夢不醒,零落殘妝猶在手。云情雨性難自持,畫眉再受他人綏。嬌兒幼女棄若遺,望母嗷嗷泣路岐。泣路岐,母不來。行人見之相為悲,地下金夫知不知。
九曲長橋搖翠湖,迎暉亭畔識君初。盡傾襟抱醇醪醉,常沐春風淑氣舒。劫難鑄成千古恨,夢魂空仰一松孤。此情耿耿縈思臆,鄙吝復生誰誨吾?